2022年10月10日总第970期

时间:2022-10-10浏览:10设置

10月10日.pdf

第一版

【喜迎二十大】升国旗,向祖国母亲致敬

近百名师生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升旗仪式

101日上午,学校在松江校区博学广场举行“青春献礼二十大,逐梦奋进新征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升旗仪式。校长俞涛,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出席活动。校长办公室、团委、工程大泗泾附校负责人,校院两级团干部、上海市高中高校推优一体化学员代表、新入团团员代表、新生代表等近百名师生参加了升旗仪式。

上午9时,英姿飒爽的国旗护卫队成员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伴着庄严嘹亮的国歌声,护送国旗入场。随着学校军乐团演奏的《义勇军进行曲》,全场师生向国旗行注目礼,高唱国歌,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精神,唱出对祖国深切的崇敬与热爱之情,为伟大祖国送上深情祝福。

仪式上,俞涛校长为“青马工程”思想成长培训班学员、青春寻访团代表授旗;朱晓青副书记、副校长为青年代表、少先队代表颁发“国旗下成长”爱国主义纪念证书。

校团委举行了学校新发展团员入团仪式,校团委书记董旖旎带领新发展团员代表一同宣读了入团誓词,全体团员青年重温入团誓词,庄严响亮的誓言展现了工程大青年投身党的伟大事业的决心与热情。

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宣讲团诵读了原创诗词《喜迎二十大青春心向党》,慷慨激昂的诵读,激发了同学们澎湃的爱国热情,鼓舞青年大学生担当起时代责任,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的光荣。

校团委举行的升旗仪式是落实校党委迎接党的二十大宣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实践,学校共青团将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引领全校团员青年筑牢理想信念,传承好红色精神,用青春热情激扬起理想风帆,为伟大民族复兴梦贡献出我们工程大青年的青春力量,以优异的成绩和奋进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徐靓雯)

 

学校中层干部培训班举行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108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为全体中层干部讲授《工程大的“变”与“不变”》主题党课。全体中层干部参加学习。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主持学习。

俞涛校长强调,面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既要牢牢把握学校办学定位、建设目标、发展战略不动摇,谓之“不变”,又要在深刻把握“变”的主线,即在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和“在发展中整改、在整改中发展”中不断创新求变。在学校结构优化改革方面,以精简设置、归口管理和发挥实效为指导梳理优化机构;行政机关职能部处要根据改革发展需要,理清边界、明确职能、加强考核,提升执行力;教学科研单位要进行“特点、特长、特色”凝练,优化调整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探索产业学院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共同体。在学校内涵建设方面,要在学习借鉴国内外产业教育模式的基层上,聚焦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新模式;围绕完全学分制、CO-OP2.0、新型高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继续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加快探索;聚焦解放横向、提升纵向,形成纵横交错的科研管理模式,加强“有组织”科研,做大做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加快推动科技转移和成果转化;以形成专兼结合、企编过渡、引进融合、重在内培的工作格局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俞涛校长还就国际交流、学生工作、信息化工作、后勤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审计工作、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

史健勇副书记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全体干部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顾守进)

 

我校牵头并负责的科技部重大项目通过中期检查

日前,由我校牵头并负责的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工业领域知识自动构建与推理决策技术及应用”中期检查汇报以线上加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会议由科技部高技术中心丁莹副处长主持,项目中期检查专家组由北京大学黄铁军教授、中科院自动化所张文生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薛健儒教授、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朱文印高工、华南理工大学李迪教授组成。项目牵头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处处长谢红、项目责任专家清华大学尹首一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李宏亮教授、项目负责人方志军教授及各个课题负责人、各个应用示范单位负责人、骨干师生50余人参加会议。

科技部高技术中心丁莹副处长首先介绍了项目中期检查总体要求,宣布了专家组组长黄铁军教授以及专家组成员名单。科技部高技术中心项目主管孟召宾详细讲解了中期汇报要求和专家评测方式。

科研处谢红处长代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向与会的科技部领导、各位专家和合作单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对项目研究的背景和关键技术、取得的成效及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

项目负责人方志军教授进行了项目中期执行情况汇报,他从项目背景与意义、项目构建的工业产业链知识协同平台、平台支撑的核心关键技术及创新点、典型场景应用示范、考核指标与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等方面展开介绍。项目组成员通过线上演示详细向专家组展示了上述平台和系统在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制造企业的应用示范。

专家组根据汇报演示情况和前期提交的材料情况,对项目中期取得的进展和成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特别是汇报中的案例展示给专家组留下了良好印象。随后,专家组针对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提炼、项目指标完成情况的评测方法、项目成果的相关性、项目下一阶段研究和应用的聚焦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形成中期检查报告。经专家组讨论,该项目进度符合任务书要求,总体完成了中期的研发任务和中期考核指标。(赵葳)

 

二版

【非凡十年•程园巡礼】编者按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是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十年。十载春华秋实,十载砥砺奋进,全体工程大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取得累累硕果。即日起本报推出“非凡十年·程园巡礼”系列报道,综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各项改革和事业发展成就,展现工程大人踔厉奋发、团结奋斗的昂扬风貌,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科研创新内涵式发展助推器

引培高层次人才,打造高等级平台,扶持高级别项目,培育高水平成果,聚焦重大工程项目。十年来,学校科研工作以“四高一重”为目标,以党建引领推进科研体制管理的综合改革,提升资源积聚能力,促进科研创新发展,成为学校内涵式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开展有组织科研硕果累累

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学校党政领导都高度重视每年国家级基金项目申报,以学科为引领,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的申报组织模式。科研处协同各二级单位切实抓好项目申报动员、项目选育及申报过程服务管理,将有组织科研落到实处。

十年来,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代表的科研项目体量及质量持续得到改善,重点项目与重大项目都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获批230余项,2020年度首次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21年首次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共获批80余项;2021年首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2年首次获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20年获批1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级项目数在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为我校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实行科研激励措施活力满满

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是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有利创新环境的首要条件。为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对标上海市《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我校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制度修订的步伐和力度逐年加强,相继出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细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同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金管理及收益分配实施细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释放了科技创新活力。

十年来,学校专利数量、质量取得双丰收,国际专利实现零的突破,已申请和授权国际专利十余项,知识产权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全面提速。合作模式多样,获批协同创新中心、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智库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1个。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生气勃勃

学校知识服务工作持续推进,横向科研项目合同金额、项目数量等显著增长,不断实现重大横向项目的新突破。为提升跨部门协调能力,推进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相关工作,2013年学校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同年获批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单位,2016年获批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2017年技术转移中心首批列入上海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示范单位建设。近十年发展,中心在传承学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特色的基础上,开辟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征程,在促进资源人才集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年来,学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数量和转化金额均保持上升态势。学校成果转化探索了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拍卖定价、专利作价投资等模式,学校职务成果转化近100项,合同金额累计近7000万元;拓展成果转化基地10余个;2020年学校成为上海市技术转移协会“理事单位”,进一步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科研)

 

一流专业引领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

聚焦国家与上海发展战略部署,打造一流专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师,十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特色发展、质量为先,不断提升教学服务能力,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稳步前行。

一流引领,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提升

十年间,学校坚持“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双对接,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强化顶层设计,分类指导,重点培育,有序实施“卓越计划”,深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专业核心内涵,高质量实施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推动专业特色发展,形成了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学校现有64个本科专业中,共1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市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比50%10 个专业(方向)被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7个专业获批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

 学校坚持以工程教育先进理念为指导,持续推进专业认证,主动对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加强条件保障,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持续改进的校园质量文化,自学校2017年首次通过工程认证以来,截至目前共有10个专业通过工程认证,通过总数位列上海市属高校第一。

能力为本,“双创”生态体系尽显成效

十年间,学校通过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双创”生态体系,通过竞赛分级分类管理、获奖奖励、团队考核、学院考核、职称认定、经费保障等多种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激发学院、教师及学生主观能动性,营造艰苦攻坚、创新有为、良性竞争的竞赛氛围。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率从2011年的13.05%提高到2021年的36.89%,参与竞赛项目从全校15项,增长至50余项,近十年获得国家级奖励461项、省部级奖励4517项。在全国高校竞赛排行榜中闯入百强行列,在2017-2021年五年综合排名中位列98名,在上海市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三,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务实奋进,追求卓越。面向未来,教务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专业建设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

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课程思政”项目持续建设机制;植根办学特色,打造“交通中国”精品思政选修课;开展课程思政全员培训和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活动。截至目前,学校有3门课程获批“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航空运输学院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老师获第二届全国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竞赛一等奖。

全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大矢志不渝,勇毅前行。(教务)

 

三版

喜迎党的二十大组织育人谱新篇

校党委召开发展党员工作专题会议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做好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日前,学校党委以“喜迎党的二十大,组织育人谱新篇”为主题,在图文信息第三报告厅召开发展党员工作专题会议。

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在会上指出,学校党委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夕召开发展党员工作专题会议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学校各级党组织要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影响的考验等大格局下,始终聚焦培养忠诚担当负有责任的时代青年的使命,扎实做好这一基础性的重要工作。要始终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回答好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回答好教育者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他强调,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处理好动机和动力的关系,考察好素质和能力的关系,把握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二要健全工作机制,做大“蓄水池”、选好“小苗子”、强化“正能量”,做好全员发动、发挥朋辈力量,弘扬身边人身边事,扎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永葆新时代党组织建设的“源头活水”。三要用好“智慧党建”系统,切实增强发展党员工作实效,做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定信心、压实责任,把这项政治性、原则性强的任务完成好,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发挥组织育人功能,以实际工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洪春对学校党员队伍现状及本年度学校发展党员工作推进情况做了通报,勉励各二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本年度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

会上,纺织服装学院党委书记朱君璇、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程玉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组织员阮勤超,围绕大学生入党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智慧党建”系统推进使用等方面做了经验分享。航空运输学院党委书记徐建华、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秦颖、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组织员叶寅围绕本单位发展党员工作的实际情况、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做了交流发言。(单明霞)

 

我校参加“非凡十年•上海答卷”巡展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为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全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在持续增强城市硬实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近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特别支持的“非凡十年•上海答卷”巡展系列活动在人民广场地铁站音乐角正式启动,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应邀出席启动仪式。

本次展览由六个单元组成,分别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为指导,统筹谋划上海各方面工作;强化“四大功能”、打响“四大品牌”,推动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打造文化“金名片”,扎实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强民生福祉;立足超大城市特点,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面从严治党,为新时代上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同时,此次巡展将在人民广场地铁站长廊、陕西南路地铁站长廊、松江大学城地铁站、全市16145所中小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举行,展期2个月,向市民乘客、中小学生、大学生等群体展现十八大以来上海世界影响力能级的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的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风范的魅力,以及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此次巡展活动为我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之一,我校还将与上海市党史办、市文明办联合主办“初心启航地,奋进新时代”献礼二十大系列活动,“非凡十年•上海答卷”高校巡展暨思政课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将在我校举办,以“奋进担当”为重点,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弘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旋律,切实激励广大师生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王雁)

 

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大赛开幕

107日,在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由我校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联合承办的“第四届上海市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设计大赛暨第二届长三角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设计大赛”在我校图文信息中心第三报告厅举行。副校长王岩松出席活动并致辞。大赛开幕式由研究生处处长张华主持。

本届大赛于96日启动,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18所高校的106支队伍,共365名研究生报名参加初赛,规模较上届增长16.6%。经过激烈角逐,50支参赛队伍进入决赛。

王岩松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辞,同时提出,我校历来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把“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学位办和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支持下,“上海市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设计大赛”影响力日益增大,本届大赛的参赛高校和队伍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作为承办方和东道主,我校将努力做好赛事各项工作,期待各位参赛研究生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赛出能力,赛出水平,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王涛简要回顾了“上海市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设计大赛”的历史,表示为研究生展示创意创新打造更加广阔的平台。

上海市学位办公室主任束金龙在开幕辞中指出,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相关赛事的举办和参赛参与中明确“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市研究生智慧城市大赛平台专家组组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刘翔教授介绍了本届大赛初赛的情况,并承诺专家组将全面落实从严办赛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评审纪律,切实维护大赛公平性。(吴剑飞)

 

聚焦学院特色强化专业特点整合优势资源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109日上午,教务处在线召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讨会,副校长夏春明,教务处处长饶品华、招生办公室主任周慧艳、质量办主任匡江红、教务处副处长金晓怡以及各学院、部(中心)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副主任)等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饶品华处长主持。

会上,夏春明副校长对正在申报的市级现代产业学院提出了要求,指出要瞄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落脚点,进一步聚焦以人工智能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强化专业特点和亮点,突出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建设一批校企合作课程与教材,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契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教务处金晓怡副处长对现代产业学院的目标、任务进行了介绍,简要分析了上海市级现代产业学院评审参考指标;电子电气学院王晓军副院长从建设背景、目标定位、建设基础与成效、主要特色和优势4个方面,对拟申报的市级现代产业学院“5G+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进行了全面介绍;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黄璐老师从建设机制、教育教学、实训基地、经济效能、学生培养、国际交流、资源保障等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交流;航空运输学院姚红光副院长通过对现代产业学院的深入研究、多方调研和专家辅导,分享了现代产业学院申报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与会人员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思路和规划进行了交流。

后续,学校将持续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教务)

 

四版

【喜迎二十大师德铸师魂•我身边的好老师】

编者按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广大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展现出爱党爱国、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游晓明老师:在讲台上看到更美的风景

“在讲台上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这道风景,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游晓明老师一看就是37年。三十多来,游老师秉承教书和育人、教学与科研两并举的理念,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

游晓明老师从未中断过本科教学,先后主讲《离散数学》、《编译原理》、《智能计算》等十余门课程,在教学上,注重运用学科领域新知识、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赢得师生好评。2014年度所负责建设的课程《编译原理》获批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在认真教学的同时,她还积极带教青年教师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水平。游晓明老师带教青年教师拍摄《计算机导论》慕课,并发布在中国慕课网,该项教学改革实践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同学们说:“通过基于翻转课堂的慕课学习,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让我深刻地领会教师的真正作用在于点拨,而非全盘灌输”。游晓明老师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竞赛,并身体力行指导青年教师备战上海市青教赛,参赛教师均获得较好的比赛成绩。

游晓明老师还积极关心学生成长,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热情,和他们平等相处,以诚相待,她与学生交流对话的主题往往多种多样,大到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进展,小到生活细节、待人接物,时刻不忘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的思想和为人,她教过的同学都肯定地说:“游老师的课上,既学到知识,又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游老师从来都是像妈妈一样,全方位地给予关怀。”

作为自动化专业带头人,游晓明老师积极投身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形成适用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建设中,全面贯彻“三全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和完善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游晓明老师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及应用研究,近年来,重点开展机器人系统及其应用研究工作。2016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目前,已经在国内外重要计算机学术刊物(SCI,EI收录)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一项,并获批专利2项。

游晓明老师已连续16年组织和指导大学生数模竞赛和10年研究生数模竞赛,所指导的参赛学生曾分别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三等奖和上海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三等奖等名次。游晓明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心付出,也获得了学生丰硕的回报,带教的研究生中,13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名研究生获宝钢奖学金,指导的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竞赛获奖20余项,学生相继在电子信息类重要期刊(SCIEI、核心)发表论文5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奚峥皓)

 

化学化工学院黄立梁老师:不畏劳苦方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是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名言。黄老师也经常用这句话激励我们。他说,“任何一种药物的发现都不是靠走捷径实现的,尤其是现代合成药物。”在开讨论会的时候,他经常告诉我们,研究药物的方法很多,设计、合成是基础。如何用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新型药物的合成,除了借鉴文献以外,更多的需要实践。所以,做实验就成了我们理工人的家常便饭。

初入实验室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虽然有师兄师姐的指导,心里还是没底,黄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轻松的对我说,“小谢,有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我每天都在实验室,这样可以共同进步啊!”听完这话,我的疑虑和困惑顿时打消了一大半,自此以后,有啥问题我都会向他请教。他为我和师弟师妹讲解实验细节,遇到危险化学品操作,他必定亲力亲为。这些,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练在手上,我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水平也不断得以提升。

攻读硕士期间,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多篇SCI论文和专利的发表,在毕业之前,顺利的申请到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基金,即将去往我梦寐以求的高校深造。此时,黄老师又叮嘱我说,“出国了,新的起点,新的高度,新的责任,要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勿忘国,勿忘本,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是的,我一定会牢牢记住这些话。这里,再次感谢祖国,感谢母校,感谢恩师!

黄老师,我身边的好老师这个称号不仅源于他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更因为他专心致志的做事,默默无闻的奉献。

疫情期间,生活物质极其匮乏。黄老师便给我们在校学生打电话,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多次为我们在学校教育超市无偿购买生活物质,在了解其他导师的学生有需求时,黄老师也热心的为他们选购。有些同学的电脑、书籍等物品由于封锁无法及时带回宿舍,我就联系黄老师,他不厌其烦的打包,联系后勤及时运送到大家手里。连续三个月,他以校为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管理后,研究生能够进实验室工作了,他按照学校和学院部署,积极落实每日三巡查制度,每天对到校学生和离校学生进行核对清点,晚上学生离开以后,又对学院公共区域和实验室进行巡查、消毒。

今年夏天,上海持续高温,为了指导我们做实验,黄老师坚持每天与我们在实验室“蒸桑拿”。他说,“夏天天热是正常的,多喝水,出汗了等于排毒了,减肥了,也让我们精神了。来到了学校,学校就是家,家就是学校,我们要像爱家一样爱我们的学校。”是的,高温天并不可怕,只要心中充满爱充满希望,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我即将离开母校,离开祖国,去海外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我想借用《论语·述而》中的一句话送给黄老师,“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师恩难忘,难忘恩师!(谢玉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