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务处全体教师立足本职、热情不减、工作不断、劲头不松,抓好教学工作落实,持续奋进,务求实效,为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基础、筑牢根基,平稳有序推进暑期各项工作的开展。
招生工作顺利完成,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根据教育部和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在校党委的关心及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支持下,严守规范、公平、公正原则,以精细化管理为工作目标,有序推进2019年各项招生工作,圆满完成学校15个学院,65个本、专科专业,30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招生工作,涉及16个批次和项目。招生宣传期间,相关工作人员冒酷暑、战高温,奔赴各地开展招生咨询;录取期间,全体招生工作人员坚守工作岗位,以昂扬的精神面貌、严谨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招生录取工作中。今年共计录取新生4630名,其中本科4352名,专科278名。普通本科批次录取分在一本线或自招线上的人数占总录取人数比例再创新高,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深化新工科专业改革,助推一流专业建设。
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8个专业获市教委推荐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出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行动计划》,统筹规划新工科建设5年行动计划,并推进年度落实;有序完成2019年新专业申报工作,积极面向经济社会新需求,推进新专业申报设置和调整工作,5个专业推荐至市教委;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完成2020年预算编制工作,深化机械类专业群一流本科和7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夯实专业建设基础,推进专业能级持续提升。

国内国际双线联动,全面深入落实专业认证。
结合各专业特点,从国内国际两条线持续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夯实一流专业建设基础。重点抓好教育部工程认证受理专业自评报告准备工作,按期高质量完成材料提交,并积极沟通相关教指委,力争全部进校;启动2020年认证申请工作,五个新申请专业的申请报告完成最后修改,准备提交;持续推进国际专业认证,机汽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和轨道学院车辆工程(轨道方向)专业2个德国ASIIN国际认证申请获受理,航飞学院2个AABA认证持续推进,力争实现国际专业认证突破。
新老生教学安排有序,保障新学期开学秩序。
为保障新老生入学顺利进行,完成33个省级招生单位的110批次的新生分班、编学号,共编入2个年级、158个班;为新生、老生总计535个班级分两批共安排了219间次报到教室;为5518名学生(共14313人次)安排了454门课程的补考;为新学期预排了75种、107个预计可容纳六千余人次的重修课资源;会同校办、学生处、财务处、信息办、后发中心及相关学院,拟订了对接来自三所外省市高校、两个年级共43名交流生的整体方案;会同校办、学生处、后发中心、保卫处等多部门,在暑期为留校复习学生开设了5间空调自习教室,为挥汗复习的学子营造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优化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了教学基础资源、信息的合理运行和安排。
各类学科竞赛持续推进,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暑期期间我校师生不畏酷暑,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推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助力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务处组织师生参加了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决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比赛、上海市第十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科技竞赛、高教杯先进成图竞赛、化工实验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参赛学生240余人,参与教师近百人,佳绩频传,总获省部级奖项共41项,其中: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决赛中,摘得1金、2银、11铜、1优胜的优异成绩;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比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的优异成绩,并有1组成功出线;上海市第十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推进课程思政专业覆盖,培育一流课程建设。
以“2019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高校”计划申报为契机,积极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规划、分层实施、重点推进,聚焦“交通运输工程”高水平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纵深发展;在“金课”建设方面,积极组织开展2019年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申报工作,同时在上海高校优质混合式在线课程示范案例评选中,上海高校共评出50门示范课程,我校《中国历代服饰赏析》、《欧美电影文化》两门课程入选。
理管结合规范流程,持续推进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教务处还组织开展对18个教学管理文件的修订工作,广泛征询各二级学院的意见,确保新学期教学秩序规范运行。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教务处将继续加强学习,加强作风建设,加强效能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努力将理念落实在引领上、态度落实在行动上、能力落实在业绩上、服务落实在口碑上,不断提升服务广大师生能力,持续推进三型机关建设,为我校早日建成“国内一流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