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主题活动  工程大人
 
【工程大人】数学建模团队:争分夺秒的96小时

他们从1万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摘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E类问题一等奖的桂冠,刷新了学校在该项赛事上的最好成绩;他们在比赛的96个小时内,默契“爆棚”,不断试错,完成了最新算法的探索和运用,最终最优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他们就是黄立新老师带领的BEYOND参赛队,来自汽车工程学院的雷霆(队长)、罗志军和郑廷轩。

分秒必争,惊心动魄96小时

说起比赛分秒必争的情形,雷霆自觉唏嘘不已:“这次比赛虽是我们三人首次合作,但默契度却出人意料的‘爆棚’。”在赛题公布的当天,三人决定挑战国内学生获奖难度较大的E类(环境科学)题目,摆在他们眼前的任务是完成赛题分析选择、中英文文献查阅、模型建立、模型解题、软件编程、并最终撰写一篇20多页的英文论文。

参赛时间是96小时——不吃不喝不睡才四个整天的时间。在参赛过程中,参赛队员们分秒必争,生怕打一个打盹,晃一下神就有可能被其他参赛队赶超。为了给论文撰写充分的时间,数学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比96小时更短。刨去最初的赛题研究以及后期的论文撰写,再减去必要的休息睡觉时间,留给雷霆和罗志军建模的时间只剩下50小时左右。这对他们无疑是个大挑战。“最后几小时,我和罗志军都有点神经质,不停的推翻重演着数学模型,一边对反复验证结果正确感到高兴,一边又怕因为粗心有所纰漏。”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雷霆自己都觉得有些好笑。

“比赛结束前的12小时,我都有一种写不完的感觉。”负责论文撰写的郑廷轩现在回想都有一种后怕,“因为建模需要时间,前几天论文进度几乎为零。我的论文是在第84小时(比赛结束前一天)开始赶制的。”一夜未眠,最终在第二天早上6(8点比赛截止),写完了最后的综述部分。为了使排版更加贴合模型展示,且鉴于先前参加各种赛事的丰富经验,郑廷轩对于论文的通篇排版没有依靠任何软件,完全亲手调整word。“比赛结束前一小时,当我最后检验一遍自己的论文,点击确定发送的那一刻,我的手都控制不住的在抖。瞥见窗外旭日东升的情景,双眼都不禁湿润了。”他感慨道。

意如磐石,态度决定成败

比赛期间临近中国小年夜,偌大的校园里只剩他们尚未回家,小年前夕的一场雪,下得他们归乡心切;确定赛题后,数学模型从无到有的搭建,每一步都是一场无法重来的博弈;程序设计时,要寻找到1000次迭代最优点的步长,无疑大海捞针;甚至临近交作品结果时,程序调试屡屡出错……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都在一点点的蚕食着这支团队的耐心和信心,却始终没有打垮他们。

“定下赛题后我们对题目的研究分析20遍都不止,夸张点说,连每个字都研究过。”回忆起比赛的那段“峥嵘岁月”,雷霆总是带着自豪的笑容,“因此,粒子群优化算法(主要用于预测某地区未来需水量)也是在我们深思熟虑后的使用。尽管它在当下很新颖,我们之前也从未接触过,但这些都不是放弃使用它的理由。虽然一天的头脑风暴已经让人精疲力竭,回宿舍后我还是加班加点,多花了4小时熟悉理解它。”

建模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数据的查找和处理,而其中数据的交叉处理,更不是一个人就能“大包大揽”,庞大的数据量,需两个人配合查找与处理。“那时候和雷霆就像连体婴儿一样难舍难分。有的时候说话都会同步,甚至一个眼神就能领会对方的意图。”罗志军谈起比赛的种种,不由地好笑,“很难想象第一次‘共振’就如此出色,可能是我们都属于‘坚韧频率’的人吧。

强大后盾,成功并非偶然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当成功来敲门时,必是源自前期的付出。

谈起这次比赛的成功,三位队员都不约而同的提到黄立新老师,她的细心和耐心是团队的强大“后盾”。美赛报名前的2个月,黄老师每周一丝不苟都为他们开会,将每个人的赛前准备工作都落实到位,赛前更是领着队员将每一条比赛认真阅读解释了一遍,甚至在比赛时也陪伴在队员左右。

“比赛的时候,恰值上海40年一遇的寒潮,天气那么冷她依然愿意牺牲自己在家的时间,陪伴我们。真的,只有你自己参与到这样的过程中才会有这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感受。”黄老师春风化雨的师德是这样被罗志军描述的。

尽管建模大赛已经落下帷幕,但在比赛中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却始终会照亮前行的道路。现在,他们又随着黄老师开始了一个新项目,期待着再一次的超越。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