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大人】李明:与世界级机器人大赛的亚军奖杯有约

时间:2014-05-29浏览:959设置

  

“第一次尝试失败,我们有一点沮丧;第二次尝试失败,我们非常挫败;第三次尝试,也是我们最后一次尝试了,直至比赛前5分钟我们还在拼命调试,最终我们的机器人小车顺利通过终点线,完成了所有的比赛,我和我的指导老师,紧紧相拥,因为胜利真的来之不易!”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李明和指导教师邵晨回忆起517ROBOFEST比赛的种种,仍旧激动不已。

四个多月的努力,50多张图纸,2000多行的主程序,3次现场尝试,无数个研究制作的夜晚,最终才捧得大赛金灿灿的奖杯,奖杯是对这对磨合了近120天的师生组合的最佳回报。

ROBOFEST大赛是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举办的机器人大赛,大学生组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韩国三个国家的六支参赛队伍参加。大赛要求参赛选手独立设计制作机器人,编写程序,使机器人能根据裁判要求,辨识出数字1-9,塑料杯颜色及黄色跑道线,最终完成比赛。

 

前奏:从计算机编程到机器人控制

赴美国之前的李明同学,或许只是一个爱笑、爱公益的男孩,他是学校杏林义工的首推者。从上一届的学姐学长那里了解到学院的“3+0.5”项目,即赴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进修半年、完成其毕业论文,并参与劳伦斯理工大学举办的ROBOFEST的机器人大赛,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报名参加了改项目。“感受文化差异、了解一下机器人”是他最初的想法,然而,刚至美国的他,在课程老师的带领下,感受了乐高的智能机器人玩具以及达尔文的踢球机器人的灵敏,李明不禁对视觉机器人也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渐强音:师从ROBOFEST总策划人、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Chung博士

对于此前从未接触过机器人领域的李明同学,学习机器人方面的基础知识便是他在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前两个月必修课。他说自己很荣幸能够成为“Robofest”总策划人、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十分权威的Chung博士班上的三名学生之一。精心的小班教学环境让他第一次体验到美式教育所带来的课程优势,课堂上不再只是一味的老师传授,更多的是同学的提问。遇到不懂的专业性单词,他会随时打开“谷歌翻译”进行查找;遇到不懂的学科问题,他会积极提出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遇到课程Project,他也会查找大量资料并仔细阅读和学习。他深知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远比不上国外同学,便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潜心研究和动手创新。想必这一切默默的付出与自己扎实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他日后能够成功的垫脚石。

高潮:手捧世界级比赛二等奖

站在了国际机器人大赛的赛场上,他带着机器人在最后关头咬牙完成了比赛,获得了大赛二等奖,这个奖项来之不易。“当天比赛一共有3次尝试的机会,首先机器人得先完赛,才有资格竞争最后的大奖。在上午的2次尝试中,机器人均告失败了,让我和指导老师都非常捉急和奔溃,但是最后一次,小机器人还是顶住了压力,冲向了胜利的重点线。”

为了比赛,李明整整研究了一个多月,50多张图纸,2000多行主程序,但比赛仅仅只有5分钟的时间,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实现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李明和邵晨老师反复讨论,决定用了“人工势场法”,将机器人在周围环境中的运动,设计成一种抽象的人造引力场中的运动,目标点对移动机器人产生“引力”,障碍物对移动机器人产生“斥力”,最后通过求合力来控制移动机器人的运动。

“要完成‘合力’,也绝非易事,之前也一直失败,最终探索出了简化版的‘势场法’,完成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李明的叙述不仅透露了屡次失败的崩溃,也从他的语气中感觉到了排除万难最终成功的得意。

捧起这世界级比赛的大奖杯,李明既兴奋又激动,“算是对自己专业的一种肯定!”

延长音:与机器人的缘分未尽

短短四个月的美国求学之路暂时告一段落,但李明与机器人的缘分才刚刚开始。面临大四结业的他正在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写进他的毕业设计论文——《基于视觉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中去,和其他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他的理想是做一名Web前端开发工程师,他说:“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去美国感受他们的文化,学习他们的创新与务实精神!”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