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大人】黄立新: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天天做

时间:2016-06-28浏览:640设置



  


    她日复一日,在千锤百炼中把简单做到极致。她和她的团队凭一把细如发丝的微钻(直径为0.05mm)成了第二十八届上海市优秀发明的金奖得主。亦辅导学生获得第三十六届头脑奥林匹克世界第二、美赛数学建模一等奖等诸多奖项,一个个耀眼的奖章点缀着她绝伦的人生。

她是同学们口中耐心细致的良师益友,她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黄立新老师。

千锤百炼是巧夺天工的基石

谈起微钻的制作之路,黄老师和她的团队如同西天取经般,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她的微钻是在挑战世界最小的极限。因其小巧精细,在选材上就显得尤为苛刻,需要实验不同材料,对不同性质的硬质合金进行选取。不但考虑合金的物理机械性能、抗弯强度、硬度,更要在用途上也进行多方位的考虑。

黄老师的微钻探究之路早在07年就拉开了序幕。在成百上千的实验里,每一次钻头断裂后的断口都要用放大镜分析判断,判别折断类型后,再反推造成的原因。反推过程因早期的设备限制,曾使她一度陷入未知原因的迷茫。“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坚持下来,内心常常有个声音说:‘烦死了,不干了!’但常年累月的实验直觉告诉我还差一步就能揭开真相了。”黄老师说得十分真诚。

在探索0.05mm的微小钻头过程中,钻掉的废料近2个立方米。试想这一毫米都不到的钻头要钻多少次才能使废料达到2立方米?在失败中千锤百炼,探究、实验、折断……周而复始,整个过程枯燥乏味。他们却整整坚持了9年有余。毫不夸张的说,他们的成功是一件件用心制作却又废弃的成品堆积成的。

科学素养是通往成功的小径

影响钻头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螺旋床上的螺旋角、刀具刀尖的顶角和钻头横刃的宽度。三个因素中任一变量的改变都会带来不同的最终效果,决定着成功或失败的最终结果。

显然这在考验着个人对实验的合理设计。最后选择了“正交数学模型”的黄老师自豪地说“他们工厂里的工人做18年也不一定做的出。这就是科研的力量啊!缺少了这个数学模型,就不仅会使实验毫无条理,而且浪费大量用材。可以说该模型保证在较少的实验次数下获得与多次实验下相同的高准确率实验结果,并降低成本。”其高效性可见一斑。

旁人可能不禁疑惑,黄老师怎么会对钻头研究如此“轻车熟路”?当然,这离不开她在钻头研究之路上近30年的“摸爬滚打”。

早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机械系的她,就连毕业论文都是钻头。从毕业论文开始的第一天直至后来的七个月里,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钻头书”。可以说钻头和她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对于钻头的探究创新也自然而然变得水到渠成。

学生是影响一生的关键

“当了老师之后,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学生。”黄老师首当其冲,对学生表示了由衷的感谢,“是他们感动并影响了我的一生。”

“最想说一说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简称:om)的学生王霄驰。”黄老师的语气里满是感慨,“因为他跟我真的很像,都是那种永远坚持不懈的人。”

据黄老师回忆,当时比赛要求使用木结构并参入可活动得弹珠,在释放弹珠的同时检验木结构的承重性。承重性能佳者,获胜。而王霄驰在国内用了一个寒假准备,整个假期里他天天修改着木结构,遇到瓶颈时甚至一天就盯着木结构看20小时,入迷时对他人的言语充耳不闻。“最终拿着成果上飞机时,霄驰太可爱了。”黄老师一想起期间的小插曲不禁莞尔。“手中紧紧攥着装载有木结构的玻璃匣子。空姐劝说其将木结构放置行李架时,他死活不同意。在我的劝导下才小心翼翼的放到置物架上,期间无数次看着行李架,完全一副‘欧也妮葛朗台(著名守财奴)和他金币’的紧张神情。”

“就是因为他用心付出了,才如此珍视最后的结果。”黄老师认真地总结。而实验中她最用心付出的可能就是环境变量的控制了。

由于钻头进入微钻级别,原先宏观实验中很多被忽略的微小东西都会暴露出来。这迫使我们需要注重各种微小变量,通过对温度、湿度等进行控制,使实验数据更有可比性。

实验进行的初期,宏观中惯有的想法和思维方式使得结果总得不到突破。直到我们凭着多次实践后真实的实验数据和大量的总结概括后,开始挑战公众的认知常识。例如,教科书中转速越高对钻头的伤害越大这条理论。在微钻领域并不是如此。到达一定程度的高转速反而对钻头的伤害反而小。

诚如她所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天天做,做到一定程度就突破了。今天没有结果并不代表明天没有。”她是黄立新,一个把简单用重复做到极致的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