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女博士,你知道一生工作多少年吗?”22日,亚洲人口学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与研究生们探讨起工作与退休的话题。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行的“社会保障前沿问题”国际高峰论坛暨第7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上,他将退休年龄问题与人均受教育年限、预期寿命联动考量,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教育年限越来越长,而预期寿命也越来越长,若退休年龄仍保持不变的话,实际上使国民工作期,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的工作期,变得越来越短。
就此,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吴忠教授表示,我国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经历了学术研讨和政府决策的酝酿阶段,到目前已基本明确。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到“十三五”规划建议确定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相当于从理论探索上升至制度设计。
顾宝昌根据数据模型测算,将人的一生分为“出生——工作——退休——死亡”4个时点,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由于公民文化程度增长,“工作点”推迟了约4年,而“死亡点”延迟了8年左右。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还在以每年“0.11年”的速度增长。以女博士为例,其从28岁开始的真正工作年限可能不到其生命的1/3,其二三十年的退休生涯甚至要长过自己的工作生涯。按照现行退休政策,到本世纪中叶,届时国内半数女性可能处于退休期内,即使男性,也有约1/3已退休。
吴忠表示,我国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当时人均寿命为40岁左右;而60多年来,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和预期寿命都发生巨大变化,确有必要对退休年龄作出调整。
学者通过国际比较来举例,说明退休也应“与时俱进”。比如美国1983年的《社会保障法修正案》,规定退休年龄将从2002年开始逐步提高到67岁;法国2010年制定的退休制度改革法案,用8年时间逐步上调法定退休年龄,由目前的60岁再延长2岁;英国《2011年养老金法案》规定,到2018年11月,女性退休年龄将由60岁延长至65岁,此后男女领取养老金年龄都将逐步提高到66岁;邻国日本则推迟养老金的支付时间,男性从2013年4月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提高到61岁,之后每3年提高1岁,到2025年时将提高到65岁,女性比男性晚5年实施。
因此,吴忠建议,关于“小步慢走”的调整始点,结合国家人保部最新政策动向,调整的起始点设置在2017年较为合适。根据课题组测算,我国最优退休年龄处于63岁至67岁的范围内,但考虑到在世界范围内以67岁作为领取养老金法定年龄的国家极少,仅有冰岛、挪威等国家,较多国家将65岁作为领取养老金的法定年龄。故在调整终点的设置上,取65岁作为较合理的终点值,也可将60岁到63岁(女性)作为另一选择值。
专家认为,应当循序渐进地实施渐进式弹性退休制度,比如“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现今至2020年,在试点城市实施渐进式退休制度;第二步,2020年以后,全国逐步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直至与男性与女性同龄退休;第三步,2025年后,全国逐步实施弹性退休制度。
原文链接:
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