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新校区占地117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投资8亿元人民币。一所现代化、信息化、人文化、园林化的美丽校园矗立在浦江上游,镶嵌在佘山之侧,令九峰生辉,华亭增色。经过五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学校由原来的四个校区校园面积仅255. 77亩,建筑面积仅16.07万平方米,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六个校区,占地面积1419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规模较大的地方高等院校。 办学规模和水平 跃上新台阶 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2005年学校有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同意备案的28个本科专业和26个专业方向,17个高职专科专业。开设课程1300门,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等学科门类,在校生12892名。2005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层次有了新的突破。 推进国际化办学,嫁接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3年、2004年、2005年学校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校长国际教育论坛,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成人教育在校学生达到5840人,本专科比例达到1:1。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社会保障”、“能源科学与工程”、“现代汽车运用工程”、“天然源农药化学工程”、“服装设计工程”5个学科被确立为上海市重点(培育)学科。“物流管理”和“艺术设计”2个学科被定为上海市重点建设的教育高地。 科技创新力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2005年,学校科研经费达4500万元,论文发表745篇,其中,核心刊物350篇,三大检索论文数59篇,专利授权数26项,出版论著43本,学校在上海市高校科技指标综合排名上升到12名左右。 推进综合管理 体制改革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激励机制。2001年、2003年、2005年三轮综合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了学校教学、科研骨干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基本形成,为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较高的管理、教学、科研队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和制度保证。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学校每年引进近百名教师和科研人员,教师人数705人,师生当量比达到1:16.8,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学位教师上升到6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18名。 大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十五”期间,学校以“树魂立根”为核心,弘扬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园精神,积极营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 坚持育人为本,全员育人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完成了3项课程建设和一项教学改革专项建设。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途径,引导培育创新精神,锤炼实践能力,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办学特色更为鲜明 “十五”期间学校坚持依托现代产业、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紧紧抓住科教兴市和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机遇,推动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科链对接产业链,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与城区政府广泛合作,推动了校区、城区和科技园区的“三区”联动发展是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又一重要形式。专业设置紧贴产业需求,人才规格满足社会需要。合作教育得到新发展,办学特色获得新内涵。强化实践性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将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确保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健全了以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院长为主的教学管理队伍,形成了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系。 推进教学建设,教学成果显著。2004年,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我校作为教育部特邀代表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实践与探索》的交流发言,我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成果,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