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现代化建设大局,主动融入科教兴市主战略,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力和社会贡献力。 战略目标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以体制改革为抓手,深化综合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 战略框架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上海高等教育要建设若干所一流大学和特色大学,教育部要求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特色大学,学校将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战略目标实施六项工程,具体目标是: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引领工程。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教育质量创优工程。 ——产学研战略联盟拓展工程。 ——产学合作教育创新工程。 ——现代工业工程中心建设工程。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高等学校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根本问题,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办党所放心、人民满意的优质高等教育。 坚持科学发展观,形成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格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办学方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实现办学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坚持“十五”期间学校提出的发展战略思想。即明确一个奋斗目标、实施两项创新、遵循三大规律、坚持四个纳入、树立五种精神。紧紧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实现“十一五”发展战略目标。 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入上海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大局,学校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规格深深地扎根于地方经济的土壤中。 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发展的道路。全面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逐步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办学定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办学层次和规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十一五”期间学校全日制学生每年招生规模保持在4500人左右,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8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5000人左右,专科生2600人左右,研究生400人左右。继续教育在校学生达到6000人左右。 办学模式和特色: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以产学研究紧密结合和产学合作教育为办学特色,以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人才新高地 1、继续深化综合体制改革。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 4、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1、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科。 2、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向纵深发展。 3、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4、提高科研综合竞争力。 5、建立和健全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 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1、全力以赴做好迎评促建工作。 2、进一步加强教学“五大”建设。 3、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4、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创新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形成产学合作教育品牌 产学合作教育是学校在二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特色。“十一五”期间,学校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指导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实现“三大”创新,“八大”转变。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五、拓宽国际交流新领域,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 1、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领域和渠道。 2、加强师资队伍国际交流。 3、扩大我校大学生的国际交流。 六、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 七、做大做强继续教育,努力办好高等职业教育 1、扩大继续教育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2、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 3、积极探索高级技师学院的办学模式。 八、努力营造富有时代特征、教育特点、“工程大”特色的校园文化 1、把握舆论导向,坚定办学方向。 2、提升文明素质,构建和谐校园。 3、构建“学术生态”,搭建成才平台。 4、强化网络管理,推进阵地建设。 5、美化环境建设,重视人文环境。 九、优化全校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功能布局 1、积极拓宽学校筹资渠道。 2、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3、建设现代化的图文信息中心。 4、高水平地建设现代工业工程中心。 5、全面规划校区功能定位。 十、强化学校规范管理,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提高依法治校和依法行政能力。 2、加强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建设。 3、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4、构建稳定安全的长效机制。) 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布局结构 以上海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轨道交通工程”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校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为平台集中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发挥我校多学科优势,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参与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设备的国产化研发,使我校的“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学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以创意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创意学科建设,使之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 以管理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保障”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使“社会保障”学科建设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同时,着力推进并完成3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培育)学科建设,5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7个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其中,5个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使之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研发中心;学术队伍的培育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高地,总体建设目标要达到上海市领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