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审核评估】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来校进行实地考察
11月13日至15日,学校迎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进校线下评估。
11月13日举行的专家组实地考察说明会上,审核评估专家组组长、济南大学校长刘宗明教授代表专家组作审核评估工作说明。他介绍了自10月17日线上评估启动以来的工作进展,专家组已形成初步的评估意见和问题清单,制定了专家个人实地考察计划和专家组实地考察方案,并实地考察作出说明:一是专家组带着使命而来,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推进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二是专家组带着问题而来,坚持全面诊断,分类调研,靶向“开方”。对前期学校自评自建中和专家线上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找准问题症结,共商破解之策;三是专家带着诚意而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目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提炼典型经验和示范推广。
市教委督导室副主任傅建勤肯定了学校在前期线上评估中建立的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同时指出,开展审核评估既是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鉴定,也是促进学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向着更高目标跃进的指挥棒。希望学校能把本次审核评估作为深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契机,既充分展示成绩,也不掩饰和回避问题,以常态化的教育教学秩序迎接专家入校考察。
校党委书记李江代表学校对全体评估专家,市教委、市教育评估院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本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次全面体检,更是学校立足新阶段、把握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的重要契机。专家组对学校办学水平、育人体系等的全面审视,是帮助学校找问题、补短板、促发展,强化质量文化建设的宝贵机遇。他代表学校作出表态:一是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审核评估的重大意义。二是将积极配合、全力支持专家的工作。三是作为上海首批开展审核性评估的地方高校,学校将不断探索,全面查找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严格遵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就线上评估期间专家重点关注的有关事项进行补充说明。俞涛校长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了学校将始终坚持“依托现代产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围绕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主动对接“3+6”新型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11月15日举行的审核评估专家组意见交流会上,刘宗明教授代表专家组介绍了线上线下考察总体情况。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融合特色凸显,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不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深化引企入校改革;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学生发展向上向好,人才质量广受认可;学校构建了四位一体闭环式质量保障体系,积极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保体系持续改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专家组提出几点建议:进一步深化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提高日常运行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资源;不断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均衡不同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服务好学生全面发展;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本着帮助学校发现问题、实现发展的目的,全体专家逐一进行意见交流。审核评估专家组围绕提高学生培养的适应度和满意度,教材选用,教学信息化建设及数字化转型,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的内生动力,深度提升产教融合层次和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作为上海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三家试点高校之一,专家组希望学校不仅要在迎评促建上立标杆,还要在整改落实上做表率,更加充分地发挥试点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扎实做好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整改工作。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包括评估申请、学校自评与改进、专家评审、反馈结论、限期整改、督导复查6个阶段,目前完成第三阶段工作,后续学校将根据专家组反馈意见,落实落细整改工作。(质量办)
校党委书记李江教授与新进教师共话发展蓝图
11月17日,校党委书记李江教授为全体新进教职工讲授岗前培训书记第一课,与新进教师共话发展蓝图。
李江书记首先解读了上海的“四大功能”“五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松江区G60科创走廊的发展,让老师们对所处的松江乃至上海的发展规划及区位优势有了宏观了解。其次,结合全国、上海市高校分类及我校基本情况,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布局、办学历史、基本情况、三大发展战略等。鼓励新进教师在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服务社会。建议管理人员,积极学习上级部门的政策文件、兄弟高校同业务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培养更高更宽的视野,让工作契合上海市的政策,服务好国家战略。最后,李江书记传达了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新精神,强调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作为青年教师要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大局,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场教师深受启发,倍感鼓舞,纷纷表示,通过报告不仅了解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新进教师们表示,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己任,努力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人事)
2023年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11月18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我校承办的2023年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工作会议在行政楼B301举行。校长俞涛,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刘志敏,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校长、副校长以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刘志敏主持。
俞涛校长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的到来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他指出,长期以来,学校脚踏实地,在传承中创新,积极致力于中德合作发展建设,创建中德合作交流平台,搭建资源共享管道。作为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联盟主席,俞涛校长对中德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聚焦产教融合制度性设计,通过立法保障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构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交融通道,形成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立交桥”;三是推进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示范基地的建设,重点包括中德合作专业建设、中德合作机构建设、中德跨企业能力中心建设。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交流会中,俞涛校长表示,在现有市场规律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同仁们共同探讨与支持。他呼吁各兄弟院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构建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会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秘书处共同发布《中德职业院校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上海市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潘家俊作了题为《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我校高职学院院长郑树彬作了题为《德国职业标准引进、推进专业及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报告。德国汉斯塞德尔基金会上海首席代表施春德作了题为《德国职业教育标准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德中职业教育合作的实践探索》的主题报告。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专家作了题为《文化技艺并重,传承创新并举,服饰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作了题为《聚焦艺科融合智创未来》的主题报告。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座谈会中,各高校与会领导与专家围绕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与深化展开了充分研讨。
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示范基地--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联盟(CDHIK),以中德产教融合发展研究院为抓手,深化推进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联盟建设,深入加强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联盟、德国教育与科学技术促进会、ASIIN认证机构及德国应用型高校的全面合作,为学校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完善“四协同八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提供了强大支持。(外联)
第二版
学校举办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专题研讨会暨“5G马院”建设推进会
人工智能赋能马院建设
11月10日,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专题研讨会暨“5G马院”建设推进会,在我校长宁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李江、副校长夏春明,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鸣歧、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上海财经大学讲座教授丁晓钦、上海易班企业董事长李长治、上海智慧树公司副总裁王健等专家,学校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国中、教务处处长饶品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欣及教务处、项目组主要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夏春明主持。
李江书记代表项目组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他表示,各位专家的意见为项目组下一阶段的研究拓宽了思路,项目组将继续发挥本校工科优势,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机遇,走在人工智能应用前沿,立足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回应时代发展需要。
夏春明副校长介绍了当前新文科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
刘志欣院长就项目整体情况及目前研究进展作了汇报。项目研究坚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程从初步结合到深度融合的跨越,先后获得多项教学成果与荣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得到广泛认可。下一阶段,项目研究将围绕知识图谱建设、精准化评价、可视化综合分析等重点推进。
王国中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的架构和研究方向,全方位呈现知识图谱的使用流程、运行机制、实现方案;对“爱课堂”智能教学平台作了系统介绍,该系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助力学校思政课堂与课程思政建设。
各位专家分别从思政课共建共享、学生个性化服务、教学评价机制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意见。
本次会议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马院)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系列培训暨2023年教学管理骨干培训圆满落幕
基于OBE理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11月14日上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系列培训暨2023年教学管理骨干培训班结业式在行政楼文化之家举行。
俞涛校长对本期教学管理骨干培训班的成功举办表示肯定。他寄语学员们,一是要深刻理解和深度实践学校的办学定位,共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单位要紧紧围绕办学定位,优化专业设置,促进各专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深刻认识和深度把握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积极建设和发展好本科专业。基于我校产教融合的独特办学基因,运用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落实两个规律,精准提升应届本科生就业落实率。三是要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运用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升教学管理能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夏春明副校长指出,本期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基于OBE理念精心设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希望各位学员带着培训班满满的收获筑梦起航,自信再出发。聚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质量文化的持续提升,强化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效果,注重推进改革和示范引领,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洪春发布了第一期“教学管理干部成长导师计划”、第三期“青年教师带教项目”和“学生学业帮扶项目”。首批成长导师计划由17名老领导、老教授与17名教学副院长结对,以充分发挥学校老领导、老教授、老专家的政治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智慧优势。
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匡江红以“学练结合,共同成长”为主题对本期教学管理骨干培训班进行总结。教务处处长饶品华发布了2024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指南,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参训学员栾东庆、王继虎、罗娟分别从教学副院长、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视角,就基于OBE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工科、商科专业认证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
本期教学管理骨干培训班坚持目标导向、以学员为中心,坚持跨部门联动、学思用贯通,坚持注重成效、将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培训班学员由83名来自各院(部/中心)教学副院长、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培训历经4个多月的时间,共开展了主题报告7场、专题研讨5场、实战演练5场,通过政治素养、应知应会、实务指导、实战演练交流四个板块,让每位学员既是学习参与者,也是学习提供者,不断拓展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实效性和科学性。80名学员圆满完成培训班教学计划并顺利结业。(质量办)
上海大学生地铁志愿服务联盟五周年纪念活动在我校举行
11月17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奋进五周年,肩负使命再出发——2023年上海大学生地铁志愿服务联盟五周年纪念活动”在我校现代交通中心成功举办。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耿绍宁、上海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处长俞伟、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建工作部部长吴昕毅、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副处长张晓飞,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党委宣传部部长徐阳,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旖旎,轨道交通学院党委书记万慧琳,轨道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志钢出席活动,来自联盟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高校的志愿师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活动中,对各联盟单位地铁志愿服务达人、表彰优秀联盟单位进行了表彰,上海理工大学范雨萱同学、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一诺同学作为志愿者代表分享了上海大学生地铁志愿者五周年故事。我校张昕妍同学作为“志愿服务再出发”—上海大学生地铁志愿服务联盟学生代表发出倡议。最后,全体领导共同上台启动大学生地铁志愿服务联盟再出发活动。
上海大学生地铁志愿服务联盟成立于2018年,由市精神文明办、申通地铁与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组织成立,联盟秘书处设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首批由8个优秀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所在高校共同组成,目前联盟已扩大到15家。五年来,除日常志愿服务工作外,上海大学生地铁志愿服务联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每年为进博会服务,在近200个超高流量志愿服务岗位上提供双语、引导、问询等服务工作,参与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服务时长累计近30万小时,参与的志愿服务人次约12万,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一张闪亮名片。
新时代新征程,上海大学生地铁志愿服务联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组织青年志愿者挥洒热血、传递温暖,用青春行动去践行新时代志愿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王雁)
第三版
【聚焦“三特”】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打造工程大的“工程”金字招牌
编者按锚定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学校将聚焦学科专业方面“人无我有”的特点、“人有我长”的特长、“与众不同”的特色,修炼内功,在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生态中,凸显工程大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即日起,校园网将全面展示各学院在“三特”建设方面的成就,共同擘画工程大发展的美好蓝图。
印证“特种机器人”特点、厘清“航空大型薄壁构件镜像铣技术”特长、凝聚“汽车声品质智能评价与主动控制”特色,形成“突出工程育人特点、发挥工程技术特长、彰显工程强院特色”的核心脉络。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依托现有的人才团队和学科积累,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导向,全面梳理学科科研现状,对标国内外同等标杆院系和自身服务社会的成果落地项目情况,学院“三特”建设旨在打造工程大的“工程”金字招牌。
在特点方面,学院着眼于“建筑机电安装机器人驱控一体化关节(核心部件)”这一关键点,凸显国内外首台(套)适应振动冲击载荷的打孔机器人,自主攻克的高频振动及瞬时力感知、自主作业规划、精确定位等关键技术及方法,在作业精度、工作效率、适应复杂环境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实现了基础研发、应用转化、产品孵化的新突破,建立了从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应用示范的自主创新与行业应用模式。后续将聚焦特种行业机器人关键部件与核心技术研发,打造机械工程学科新的增长点,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程应用--成果转化(科技型公司)体系化的特种机器人特色学术方向。
在特长方面,学院着眼于“航空大型薄壁构件镜像铣技术”这一关键点,建立了“科教+产教”双融合科技攻关共同体,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形成了错位竞争优势,逐渐形成了基础理论建模—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应用推广的全链条技术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共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0个;承担横向项目总经费2991万元。通过对比2010-2023年CNKI数据库的我国镜像铣领域论文发表量最多的20个机构,我校排名第2,高校排名位列第一。
在特色方面,学院着眼于“汽车声品质智能评价与主动控制”这一关键点,提出“汽车声品质智能评价与主动控制”研究方向,与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形成了错位竞争优势,针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振动噪声问题,形成了理论建模—算法开发—测试评价—技术应用的全链条技术服务模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建成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振动噪声评价与控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成为长三角地区车辆类科研平台中唯一的一家。
下一步,学院将在全院教职工中加强对“三特”内涵的宣传,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集全院之力强化学院“三特”建设,紧抓产业发展趋势,聚焦前沿、交叉融合,围绕智能协作与高性能制造机器人、薄壁件镜像铣加工和新能源汽车NVH技术服务三个方向努力打造有学科特色、有科研专长、有服务能力、有和谐文化的“四有”科研团队,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机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强粘性科研育人共同体
发挥“芳纶和碳纤维改性关键技术”的特点,构建基于地域优势的强粘性研究共同体;围绕“高能束制造”的特长,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挖掘“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的特色,形成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导向,全面梳理学院“三特”工作,发挥科研优势,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
在特点方面,学院围绕“芳纶和碳纤维改性关键技术”,组建了“纤维改性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构建了强粘性互补和各有所长的联合研究共同体。近三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后续,学院将继续围绕“纤维材料改性关键技术”,通过引培并举,不断强化团队建设,力争在顶级论文、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及重大横向项目等方面取得突破。
在特长方面,学院围绕“高能束连接”研究方向,从“基础研究”逐步过渡到“应用研究”,从一个“点”延伸为一条“链”,形成研究特长。尤其在“异质材料高能束连接界面调控新机制”这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二年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该方向依托1个“Ⅲ”类高峰学科、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双认证实验室,在高能束连接领域的研究影响力不断扩大。后续将“特长”链条进一步延长到“高能束表面改性”。在“高能束表面改性”领域,我校研究早、基础牢、特色明、成果多,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在目前偏重学术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向多维方向扩展,将“学术+技术+装备”融合在一起,实现高能束“制造”向高能束“智造”的转变。
在特色方面,为响应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号召,学院随产而动,前瞻性开设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微电子封装)本科专业,成为国内最早招生的院校之一,在电子封装技术专业设置上形成特点。在专业设置基础上,不断“随产而动”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特长。
围绕人才培养这条主线,衍生出“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研究方向,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特长基础上形成特色。2007年至今,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项,其中“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方向获批13项,占比27%。近四年,在上述领域承担经费超过100万的横向科研项目7项,经费近2000万元。后续将继续围绕“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领域,勇担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使命,把学院发展深度“融进”国家集成电路行业战略布局;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建设该专业,让专业建设紧密“跟上”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趋势;构建专业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完全“植入”国家集成电路行业全过程。
下一步,学院要把握好“三特”建设为学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紧紧围绕“芳纶和碳纤维改性关键技术”“高能束连接”“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为打造学科有特色、科研有专长、服务有能力、成果有高度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进。(材料)
第四版
邱梦华:奋斗的姿态最美丽
陆凤鸣
管理学院邱梦华老师是工程大校园里,最美的奋斗者之一。她是“罗盘”,为学生们指明学习、工作和生活前进的方向;是“阳光”,为学生驱散焦虑和迷茫。在学术上,邱老师是一位严师;在工作上,邱老师是一位榜样;在生活上,邱老师是一位益友。
在学术上,邱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在学习初期,同学们把握不好学习的方向,往往什么文献都会去阅读,造成“饥不择食”,这时候邱老师会提醒大家要聚焦自己的研究领域开展学习,不要泛泛地无目的阅读。在之后的学习分享中,邱老师经常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研究领域,推荐一些需要补充阅读的经典书籍和高质量文献。邱老师对待学术严肃认真的态度,让不少学生“头疼”,但随之发现,正是老师的追问,可以“倒逼”学生思考并找到真正的研究问题。
邱老师还经常让同学们参与到她的课题项目里,让大家直观地了解到真正的学术研究是扎根在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的。刚接触课题的时候,学生们有很多疑惑和问题,邱老师细致耐心地回应每位同学的困惑,循序渐进地指导大家设置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她可以精准地掌握每位同学遇到的困难,细致地指导每一个研究细节,就像是“定海神针”,学生们可以踏实安心地开展课题研究。在参与课题过程中,邱老师会鼓励同学们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有时大家组织的访谈很幼稚,但邱老师仍愿意和我们一起去体验、感受访谈的过程。这些宝贵的经历,得益于邱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生活中,邱老师是大家的益友,她非常关心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建议大家“允许自己有消极的情绪,但是不能沉溺其中”,“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注意身体,挤出时间运动”。在一次读书会上,有同学问邱老师如何看待“躺平”,邱老师说:“学会积极应对,不躺平。如果选择了奋斗,就不要抱怨太辛苦。如果选择了躺平,就不要抱怨机会太少。抱怨能给人带来什么呢?心情太差,能力更弱。”这些话让同学们醍醐灌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青年该有的奋发姿态和责任担当。
章伟:1319实验室精神的传承者
钱昱臣胡陟
对于章伟教授的“弟子们”来说,工程实训中心1319实验室,既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科学精神传承的起点。
正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的颜晨航,返回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工程实训中心1319实验室,看望章老师。在同济大学读博的赵友男、在上海大学读博的钱昱臣,更是经常回到1319实验室,一方面与实验室师弟师妹们交流研究心得,一方面向章老师汇报他们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遇到的一些科研困难。此外,已经工作的张午阳、王为科、唐凯等校友,也常回实验室,与小伙伴们交流。是什么原因让这群青年学生如此留恋母校和1319实验室呢?他们说,是这里美好融洽的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章老师总是和新入学的研究生们讲,会以“准博士”的要求来培养他们,积极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能。他言传身教,一方面在学术上严格要求大家,鼓励他们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另一方面也在生活上给予关怀,为家庭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章老师的影响下,在一届届师兄们的“传帮带”下,1319实验室已经逐渐形成了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学们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即使已经毕业,他们总是会回想起在这里奋斗的青春岁月。
作为一名老教师,章伟教授还非常关心教研室青年教师——“青椒”们的成长,他曾先后担任了胡陟和姚瑶两位“青椒”的带教老师,经常与他们交流论文撰写、教育教学以及各类基金申报的经验。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胡陟老师成功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姚瑶老师今年5月参加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获华东赛区二等奖,7月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获全国二等奖。
近年来,章伟教授团队在科研方面成绩突出,在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编队控制、非线性状态估计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性成果,累计发表SCI论文50多篇,这些论文共被SCI引用600余次,为学校ESI学科培育作出了贡献。
高东清:跆拳道队的灵魂
林国栋张靖轩
2023年,学校跆拳道队建队十周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跆拳道队饱含着体育教学部高东清老师的心血与汗水。
面对荣誉墙上满满的冠军荣誉证书,高老师和队员们都感慨万千。学校跆拳道队组队,源于一封邀请函,2013年11月份上海市高校跆拳道锦标赛在松江大学城举办。收到邀请后,高老师于是把社团和课堂有跆拳道基础的同学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听说要参加大赛,同学们都很兴奋,高老师却对临时队队员们说:“我们参赛就要好好练,争取拿到自己的最好成绩。”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训练场地,没有训练地垫,护具也只有2套和几个破旧的脚靶,每天,高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研究技术,研究战术,刻苦训练。11月份,上海市首届跆拳道锦标赛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体育馆拉开帷幕,队员们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了自身的实力,获得5块金牌、4块银牌、7块铜牌的优异成绩。比赛结束后,临时跆拳道队“转正”,还有了专门的训练场馆。
学校跆拳道队正式成立后,高东清老师在训练的同时,注重队员的梯队培养,一队是新生队,二队是有基础的老生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跆拳道队屡获大奖。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的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上,5名队员夺得2枚金牌、1枚银牌和一个第五名,还获得了全国男子竞技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在江苏省盐城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上,我校队员夺得了3枚金牌,1枚铜牌,也创造我校队员参加全国跆拳道比赛成绩新的记录。
为增强队员自我荣誉感和归属感,高老师为队里每个同学都建立了跆拳道队个人档案,把每个同学获得的荣誉都写进同学档案证书里面。他经常以队里优秀队员的事例,激励队员们努力学习,刻苦锻炼。他说:“学习可以增进知识,竞技比赛对人教育更多的是可以促进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抗压能力。”他还说:“能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在从事其他工作时也一定不会差。能够把跆拳道练到极致,夺得上海市冠军甚至全国冠军的同学,他在工作岗位上也一定是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