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知识问答

时间:2007-03-13浏览:2262设置

 

一.血液是什么?

1.血液的概念: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把氧气和养料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又把各个组织和器官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输出体外。

2.血液的组成:是由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两部分组成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约占血液的45%,其余为血浆约占55%。血浆含91%~92%水分,8%~9%是固定成分,主要包括各种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各种凝血因子及酶类,钾、钠、钙、磷、氯化物等无机盐,脂类、内分泌激素、抗体、维生素等。

3.血液的功能:运送功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防御作用(杀灭病原体,排斥外来异物);凝血止血功能(愈合伤口);调节机能(参与调节体温和维

持酸碱平衡、还可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和组织的代谢产物经血液传递来实现对各器官系统活动的调节功能)

4.血液的寿命:血液中所有成分都经历着新生、成熟、衰老、死亡的新陈代谢过程。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寿命为9-13天,血小板寿命为8-9天。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有40ml的红细胞衰老死亡,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细胞新生。

二.献血会影响健康吗?

1.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5000毫升,而一次献血200毫升或400毫升仅占总血量的l20~l10。根据临床医学观察:一次失血量不超过血液总量的l0%,对健康并无影响,而且失去的血量也能很快得到恢复。

2.人体的贮血和造血都有较强的代偿功能。平时在血管内奔流的血液只占人体血液总量的70%一80%,其余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适量献血后,血管内的血液很快得到“贮血库”内血液的补充,同时骨髓等造血器官即刻加快生成血细胞,最大可达到每天制造血液100毫升,释放到血循环中,所以绝不会有失血的任何不适感觉,献血不会影响健康。

三.献血前后应注意些什么?

1.献血前不要空腹献血,可按照自己原来的习惯进食,但不应吃得过饱、过油腻,这样会不可避免地把大量脂肪吸收人血造成脂肪血。给病人输用这种血,易引起输血反应。另外,献血前也不宜大量饮酒和吸烟,更不宜服药,因为药物被吸收入血,会增加受血者的过敏机会,也可能与受血者的用药相矛盾,产生不良作用。

2.献血前应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证血液质量。

3.献血前还应把两臂洗干净,保证采血部位清洁而不被感染。

4.献血前最好饮用一些糖水,这会增强人体的耐受力和调节功能,但也不宜过量饮用。

5.献血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尤其是初次献血的人,可以采取分散注意力的办法,如听听音乐、与人聊聊天,精神不必紧张。试想,您的一点付出能给同胞带去生命的热望,进针时的一点微痛又算得了什么呢?

6.献血完毕站立时,不要过猛,要按好针眼,适当休息后再离开采血室。

7.献血当日和次日不要做重体力或剧烈运动,但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8.献血后针眼处要保持清洁,有时在针眼周围有青紫现象,这是因为有少量血液流出血管外的缘故,不用着急,做一下热敷,很快就会消退的。

9.献血后完全没必要“大补特补”、甚至“暴食暴饮”。献血后的营养应该是适当的、有选择性的,造血的原料主要有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这些养料在普通食物里都有,如鸡蛋、肉制品、豆制品、乳制品、蔬菜、水果等。否则,反而会造成能量与营养过剩,产生其它副作用,影响身体健康。

四.如何正确对待献血中的反应?

有些人由于不了解血液生理知识,存在着“恐血”心理,献血前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献血反应,尤其是第一次参加献血的人更易产生诸如心慌、出汗、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症状,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个人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其反应发生率差别也较大。献血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克服“恐血”的紧张心理状态,献血者可以阅读一些有关血液生理知识的宣传品,初献血者也可以向已经献过血的人作些咨询,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参加献血。

2、献血前一天晚上要休息好,保证充足的睡眠。

3、献血当日不必空腹,但也不要吃得太饱,太油腻。

4、妇女月经期如出血过多,不要急于献血,可以稍推后一段时间。

5、献血后应稍做休息,慢起慢走,再吃点点心,喝些饮料。值得指出的是,如发生献血反应,无须大惊小怪。因为这只是个别现象,且不影响健康,只要适当处理,很快就会消除。一旦晕厥发生,除立即停止采血外,应让献血者平卧于空气流通的地方,宽衣解带,头低足高,过一会儿就会恢复,不需要特殊处理。

 

 

门诊部

 

 


稿件作者:资产管理处
责任编辑:陈文琼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