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总第1001期

时间:2023-11-30浏览:10设置

11月30日.pdf

第一版

中国共产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决议

中国共产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第三届委员会于20231121日召开第十次全体会议。

学校党委委员12人出席全会。非党委委员校领导、纪委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党组织书记、离退休老同志代表、部分党代表、民主党派负责人、教代会代表、教授代表等列席全会。全会由学校党委常委会主持。

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总结了三届八次全委会以来学校开展的重点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绩,科学研判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部署了学校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足干劲,凝心聚力,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全会听取和审议了李江同志受党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史健勇同志《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全会还听取了朱洪春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筹备方案》。

全会同意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定于20246月在松江校区召开。代表大会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提出下届工作规划和目标,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而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有的贡献。

全会同意学校党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三届八次全委会以来的工作。全会认为,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严格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落实“十四五”规划,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团结带领全校师生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书写了学校发展新的篇章:党的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人才集聚效应逐渐凸显;本科教育体系质量不断优化;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服务国家上海战略水平持续提升。

下阶段学校要以市委市政府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为引领,激活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加快推进学校改革创新,推进各项事业持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启动第四次党代会筹备工作,高质量开展第六轮校内巡察,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二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全力以赴做好申博攻坚战,扎实推进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持续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守牢高校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底线,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召开。

全会强调,干部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全体干部要切实增强“全校一盘棋”的团结意识、改革创新的进取意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一要提升政治能力。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要锻炼思维能力。要锻造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越是到改革攻坚阶段,越是要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三要强化实践能力。要把学校有限的资源统筹好、整合好、使用好,切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全会号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新三步走”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聚焦学校内涵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党办)

 

朱高峰院士一行来校调研指导

1125日下午,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我校终身教授朱高峰院士,中国工程院二局局长王振海率“产业需求预测和少子化趋势下的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成员十余人来我校调研指导。校党委书记李江、副校长夏春明出席调研活动。相关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

朱高峰院士充分肯定了学校近两年来取得的长足发展和进步。他表示,学校实施了具有开拓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希望学校传承优良传统,发挥学科专长,大力发展工程教育,继续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发展道路,继续深化与海内外应用科技类大学的合作,坚定走好自己的创新之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更大作为服务国家上海发展。

李江书记主持调研座谈会。他代表学校向朱高峰院士、王振海局长一行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向调研组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定位,指出学校锚定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三大战略,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推进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服务国家上海战略水平持续提升;并就进一步推进学校与中国工程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北京大学的合作交流提出意见建议。

王振海局长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对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肯定了学校作为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有效解决了工程教育的创新和实践两个关键问题,表示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将继续支持学校工程教育的发展,大力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夏春明副校长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教学改革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调研组同校方与会人员,就地方高校设置工程教育二级学科、高校的战略决策与服务功能、产教融合等方面展开互动交流。

会前,朱高峰院士、王振海局长一行调研了我校航飞学院波音737-800模拟机、材料学院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轨道学院滚动接触摩擦磨损和疲劳实验室、电气学院5G+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机汽学院汽车创新实验室等。

 

我校在2023年上海高校分类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公布2023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结果,我校在上海市17所应用技术型高校2022-2023年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是上海市教委深入贯彻和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有关要求和上海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任务的重要举措,已经开展到第六年,当前分类评价结果已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遴选、内涵建设经费分配、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动态调整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近几年,学校不断健全工作体系,突出绩效导向,始终保持在应用技术型高校第一梯队,在教学、科研、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等内涵建设方面的标志性教学成果、标志性学术成果始终保持同类高校领先位置。2023年,作为分类评价大年,实行全指标评价,学校排名上升一位,排名上海市应用技术型高校第一名。

学校高度重视分类评价工作,先后围绕“分类评价”开展务虚会、校领导专题研讨会,探讨学校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高校分类评价背景下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的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同时将分类评价与部门考核、二级学院考核挂钩,将分类份评价指标纳入二级学院绩效评价和考核中,将高校分类考核指标评价作为部门开展工作的导向,成为部门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建立模范型机关的重要抓手,学校办学特色彰显,成效显著。

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数据治理能力,重点在学科专业建设不断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升级、高层次双师型师资队伍打造、服务社会能级提升等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保持传统、坚持发展、勇于创新,聚焦深层次改革、聚焦高质量,走特色发展道路,主动对接国家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聚焦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在深度与行业产业协同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与知识服务能级,为全力打造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高校不懈努力!(发规)

 

第二版

乘战略叠加之势携手促进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近日,学校在图文信息中心第二报告厅召开“乘战略叠加之势、汇协同创新之能、聚融合发展之力”2023年就业工作总结会暨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会上,李江书记、俞涛校长与政府、企业嘉宾共同启动了“服务长三角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联盟”。该联盟的成立是学校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联盟将立足全面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局,积极整合政府、商会、企业等多方优质资源,进一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的提升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学校深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2024年学校就业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为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压实工作责任、切实做好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李江书记向各学院负责人颁发了2024年就业工作质量承诺书。

俞涛校长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校外合作伙伴们表示感谢,对各部门、各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辛勤付出表示肯定。他指出,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要求全校上下:要练好内功、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广交朋友、形成学校社会命运共同体;要搭建平台、共同做好就业育人工作;要把就业工作视为社会需求的传感器、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以及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助推器,谋求就业工作新发展,做好就业育人新篇章。

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二级巡视员王雅楠表示,市就促中心将通过加大岗位供给、开展校园职业指导课程、打造求职能力实训营、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等帮扶措施,鼓励更多企业吸纳毕业生,助力工程大以及全市2024届毕业生迈好求职就业的第一步。

上海市教委学生处处长丁良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市级层面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工程大就业工作特色亮点等进行分析解读。

学生工作部(处)长、研究生工作部长吕宁汇报了2023年就业工作,并对2024年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研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军代表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作了交流发言,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监王思铭代表协同就业示范单位发言。

学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在上海市高校中名列前茅。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7月就已正式启航。全校上下将在党委统筹领导下,乘战略叠加之势、汇协同创新之能、聚融合发展之力,携手政府、商会、企业共筑新征程、共谱新华章,以更加强大的前进动力、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共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助力!(学生)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来校考察调研

1128日下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陆敏、党委副书记吴沛东一行来校考察调研。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史健勇出席调研交流会,相关学院、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主持。

李江书记代表学校对陆敏书记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三大战略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绩。李书记希望两校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调动优势资源,共同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双方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和上海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陆敏书记表示本次调研交流受益匪浅,指出我校智慧党建系统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产学研融合发展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具有借鉴意义。希望未来充分利用两校优势资源,发挥长三角区域工作站作用,建立两校三级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部门和学院层面的交流,共同解决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难题。

会上,党办、组织部、人事处、规划处、科研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组织干部工作、人事人才工作、学科建设工作、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会前,李江书记、史健勇副书记陪同陆敏书记、吴沛东副书记一行参观了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汽车创新实验室、电子电气工程学院5G+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滚动接触摩擦磨损和疲劳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波音737-800模拟机。(赵伊雯王安浩)

 

学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1124日上午,学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特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组主要成员、全国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论坛召集人、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理事、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理事、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大贡献》专题辅导报告。校党委中心组成员、中层干部、辅导员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主持。

刘勇教授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过程、丰富内涵、鲜明特征等方面为我们全面系统地解读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对战略地位的新概括、理论武装的新要求、核心价值观的新提炼、对“文化自信”的新论述、“思想解放”的新篇章、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文化建设的新原则、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向、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落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举措、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指南等十二方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进行了梳理,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与会同志表示,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全国和上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用实际行动扎实做好迎接上海市文明校园终期评估工作的准备。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确保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取得好的结果,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落地见效。(杨晓瑞)

 

第三版

弘扬爱国之情书写报国之志

大师剧《周志宏》解锁工程大的精神密码

近日,以我国冶金泰斗、学校首任名誉校长周志宏院士为原型的校园原创大师剧《周志宏》,在志宏堂连续公演三场。由程园学子为主体出演的这部大师剧,穿越历史的时空,再现大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让大师精神激荡程园师生的心田。

公演首场,校长俞涛,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夏春明,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耿绍宁、副处长张晓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市学校德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戎等与老同志代表、师生代表一起汇聚志宏堂。

公演开始前,俞涛校长等慰问了大师剧剧组及演职人员。

俞涛校长向所有演职人员表示感谢,他对大师剧剧组在创编过程中的奉献精神表示肯定,他表示,“大师剧的演出,不仅是回顾和演绎周志宏老校长传奇的一生,更是对老校长精神的传承,在参与排练和演出大师剧的过程中,相信大家对大师精神也会有更深的体悟。”他同时勉励同学们,在演绎大师剧的同时将周志宏老校长积极乐观、坚定理想和永不放弃的“大师精神”发扬光大,通过大师剧的演绎让更多青年参与到讲好大师故事、做好大师精神的传承,为校园文化增光添彩。

一部大师剧,一篇育人史。全剧以周志宏老校长暮年的回忆为时间线索,以留学美国、坚定回国、钢厂抗争、技术革新、为国育才等为主线层层展开,展现他从“吹毛求疵”的小青年成为深耕教坛的老教授的历程,四幕戏在时光穿梭中,为观众们呈现了一代冶金巨匠的传奇人生画卷。

该剧的演员及主创人员主要来自我校学生团队。历时长、跨度大、故事多,要在短短的一场话剧中展现时代故事,并非易事。为了演活这部话剧,贴近真实的历史人物与时代背景,重现大师风范,学校多次召开协调会,明确职责分工,组建专项工作组。师生利用假期以当面访谈、电话、邮件等方式,采访周志宏老校长的亲属及学生,借助史料,收集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最大限度挖掘积累创作素材,提炼出具有戏剧冲突及教育内涵的事件,寻找主人公“在事件中思想发展的内在原因”,而创演过程也涵育了主创和演职人员的内心,在编、排、演的过程中,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全体演职人员用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表演,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充满历史感和情感共鸣的力作。

据悉,大师剧《周志宏》筹备近两年,在校党委的持续关心支持下,由市教卫工作党委指导,党委宣传部牵头,校团委具体执行,以周志宏老校长这面精神旗帜,引导学校师生近距离感受学校的文化精神传统,立足校史校情实际,把文化自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催化剂”,通过创排大师剧这种富有内涵的教育形式,推进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相促进,与美育教育相融合,让师生、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有效拓展文化育人新渠道,探索出立德树人的新路。

未来,学校将探索把“大师剧”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上岗培训、校庆、党团活动等,打造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新阵地,提升全校师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将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使得《周志宏》这堂大思政课成为程园师生共同的文化精神符号。(闵丹)

 

精神文明“引领+”厚植程园精神底色

编者按工程大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立德树人、以德铸魂、以文化人等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厚植师生的家国情怀、涵养师生的精神品质、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矢志前行,致力于为国家提交高质量的工程大答卷。

高举精神之炬,为师生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丰润的道德滋养,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创新文明校园“引领+”的工作机制,厚植程园“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精神底色,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学校将文明校园的创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各个维度:在思想引领方面,注重以学铸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在党建引领方面,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新时代基层党建质量工程”建设;在服务引领方面,提高站位,进一步构建完善服务育人体系;在宣传引领方面,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品牌;在改革引领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内涵建设迈上更高水平;在战略引领方面,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

工程大广大师生众志成诚,经过不懈的奋斗,在精神文明创建的征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学校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海党建工作特色高校”建设完成验收,新获批“上海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电气学院党委完成“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轨道学院党委获“上海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立项;多个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应用技术型办学特色,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高校分类评价结果排名全市第二;加强专业建设,1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4个专业通过德国ASIIN认证,交通管理、飞行器制造工程通过美国AABI认证;培养卓越人才,近三年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共计3372项,9503人次,其中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71项,二等奖222项,三等奖336项,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每年在全市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坚持高标准,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4528名毕业生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高层次人才从引进到考核的全过程有效管理。学校在岗各类国家级人才25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人才高地逐渐凸显;新增国际合作伙伴8个,签署国际协议17项。获批国内首个艺术类中韩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创意设计学院”,立项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

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品牌,优化校园环境。上海地铁志愿者联盟,发挥联盟秘书处领头羊作用,携手15所高校,打造精品志愿品牌;画笔下的红色传承,与松江烈士陵园共同为烈士画像,传承红色基因;创编原创大师剧《周志宏》,挖掘学校精神根脉,弘扬大学精神;学校获“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绿色餐厅示范单位”“餐饮业现场管理规范5A单位”等荣誉称号。

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学校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坚持“六好”塑文明,育心立德谋新篇,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奋力谱写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生动实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贡献。(宣传)

 

第四版

【我身边的好老师】郑树彬:启智润心培根铸魂

近日,2023年度宝钢教育奖揭晓,我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郑树彬教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荣誉。他长期从事轨道设备状态检测技术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始终奋战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坚持立德树人,以“启智润心”为导向,以“培根铸魂”为目标,近年来,他积极将党建、专业、学科建设有机融合,深化课程教育改革,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红色细胞”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

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和首批上海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支部书记,郑教授将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深度融合,致力于将党建的“红色细胞”活化为支持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动力。

在郑教授的带领下,打造了“支部服务科创中心平台”,带领学生参与平台科创活动;打造了“支部服务行业发展平台”,联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建设了“三师型工作室(工程师、教师、技师)”,将党建、科研与育人相融通,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造了“支部服务教育发展平台”,扩大“同心圆”,基于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将高校教育资源延伸到基础教育;打造了“支部网络宣传阵地平台”,依托全国高校思政网、党建“金色轨迹”微信公众号,建设了“线上党课、见微智库、轨道交通中国说”等栏目,挖掘宣传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形成广大师生学做先进、争当先进的深厚氛围。

他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以“身边人、身边事、专业人、专业事”的建设思路,有力推动形成了“人人钻思政、门门讲思政、堂堂有声音”的课程育人成效;提出了“教、感、悟、行”四步法,实施案例引入、科学与哲学类比、科技人物感染等适用于工科专业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建设形成“交通强国”课程思政案例近280个。设计了课程思政育人方案表,课程思政准备评分表,课程思政总结评分表,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让一门门专业课程有了思政的品格,提升了育人成效。

秉承OBE教学理念建设高水平专业

郑树彬教授富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工作业绩显著。在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任副院长期间,他深谙建设高水平专业和深化产教融合对提升育人育才成效的重要意义,构建并推行了“以学生为中心”和OBE教学理念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负责实施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2019年交通运输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他还负责了学校首个ASIIN国际认证专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认证工作,克服对标准理解、文化差异、工作语言等重重困难,连续奋战两年多,20213月圆满完成国际专家进校考察,并获得一次性无条件通过认证。至2022年底,学院所有4个专业均完成了国内或国际的专业认证,实现了认证全覆盖。交通运输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和铁道工程专业等3个专业也获批国家级和上海市级一流专业,一流专业占比达75%。实现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有力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他积极助力推动深化专业的特色发展,重构“新工科”和“一流专业”新平台,20213月学校获批了首批上海市现代产业学院—“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所负责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工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先后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特等奖。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能级

郑教授勤勉务实、注重实践,借鉴了ASIIN国际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依托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推动政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围绕产业结构,对接智能制造创新和高新技术科技2大产业园,探索推动先进制造业职教组团发展,探索建设现代职教园区,推动“数字化先进成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现代商务管理”三大专业群的优化布局和升级改造。落实组织申报并获批了上海市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项目—上海市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项目。

围绕学生技术能力培养达成,他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打造融合世赛标准、新技术、新工艺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培养高地,成功获批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增材制造”2个项目上海市牵头集训基地,“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机械”2个项目上海市副基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为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他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按照“校企合作全过程贯穿、工学结合全方位实施、工学交替全面普及”三全思路,以订单培养模式,推动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协同开展了“宝钢班”人才定制培养试点,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共谋、共享、共创、共赢”的合作新格局。

守正创新争做“四有好老师”

郑教授长期坚持为学生开设《检测与传感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网络控制技术》《轨道交通专业导论》《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等课程,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和研究生导师指导80余名学生,指导学生科创团队建设,同时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及市级奖项10余项,并于2019年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优秀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称号。

他率领课程教学团队深耕核心专业课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网络控制技术》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成长,教学团队青年教师获市青教赛优秀奖。出版了教材《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网络控制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课程获批2019年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强化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2021年获批了市一流课程,基于PBL案例法为授课导入,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实现了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一主一辅多元协调”融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和“三段式”教学法,学生学习主体性提升明显,教学互动性强、有情景浸润感,解决了浅层次互动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学习深度、广度和参与度的需求问题。实施了动态分层关注机制与措施,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确立了以工程伦理学、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使命担当为育人主线的育人任务,课程团队开展“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逻辑及改革实践”研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与方法,使该课程逐步演化为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和教学团队于2022年获批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在科学研究中,他也丝毫没有放松,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等高水平研究项目,产学研项目1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通过项目导入培养学生,科研工作既成为具体科技问题探索的途径,又是他教书育人的重要方式和载体。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