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青春物语】上海90后:脱贫一线绽芳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在这个全体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主战场,上海90后干部人才登场、成长,他们从东海之滨来到广袤的内陆腹地,正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谱写着靓丽的青春乐章。

这是一场硬仗。可无论是在高原山川、还是在荒野沙漠,他们都一心向前,能吃苦、思维活、干劲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90后上海青年亲手将希望撒在田野,用汗水浇灌。待秋风吹拂,华夏大地便会结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盈枝硕果。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记者与上海援疆、援藏、援青、援滇、援黔战线的5位90后干部人才一一对话,听他们讲述放弃城市生活,扎根扶贫一线的感人故事;讲述他们能为脱贫攻坚带去哪些新元素,又在日夜奋战中经历了怎样的成长。他们纷纷立下誓言:一定会交出一张不负时代、不负期待的漂亮答卷。

有理想

老百姓有获得感吃再多的苦都值

4月21日,星期二,清晨6时20分,青海果洛的天空又飘起了漫天飞雪。

1米83的个头,宽脸庞、身穿黑色羽绒服,戴着厚厚的眼镜,上海90后援青教师陈佳阳走进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教室。在大半年的历练后,他现在已经适应了高寒低氧的环境。

此时,高原上太阳还未升起,室外温度更是低至零下10摄氏度。可室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早读开始了。学生们手里拿着的,是陈佳阳细心准备的教学材料。莘莘学子的认真劲,让他这个早读带班老师心里暖洋洋的。

在果洛,上海援青干部人才被亲切地称为“上海青”,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缺氧不缺精神。

去年7月,陈佳阳踏上雪域高原。西宁到果洛500多公里的山路,不是在转弯,就是在准备转弯的路上。曾有援青干部用画“正”字的方法,算出一路上要经过761个大于45度角的大弯。

入青后的第一天、第二天晚上,陈佳阳因高原反应基本没怎么睡着觉。到了第三天上午,刷牙时低头一看,衣服上有很多滴血迹,他在“不经意”间流鼻血了,发紫的指甲盖更是吓同事一跳。

“赶快去检查一下!”同事催促他。

他倒觉得没什么大事。“你是怎么走到这里来的?这么低的血氧,赶快躺下!”医生把血氧饱和度只有70%的数值告诉他,立马拉来了氧气瓶,为保险起见,很快又提出了住院治疗的要求。

到果洛的第三晚,陈佳阳又是一夜无眠。

“前三天就这样,未来还有三年,我能撑得住吗?”短暂的自我怀疑之后,他重拾初心,“说好的一起去,一起回,中年教师都能坚持,我这个年轻人又有什么理由当逃兵?”

他将内心的恐惧彻底“封印”,和父母聊天时也学会了“扯东扯西”,一直跟他们瞒着自己住院的消息,坚持,再坚持。

同样奋战在雪域高原的还有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援藏教师、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陈杨明。他曾是名专业足球运动员,可高原却对这类身体强壮的人有着格外的“偏爱”——高原反应往往来得更剧烈。鼻管吸氧难受,他就在宿舍自制“氧气面罩”,并因简易有效,迅速在援藏教师间推广。

尽管走快一点就会喘,但工作之余一有时间,陈杨明还是走进操场,教学生踢球的基本功,组织各种体育比赛。每当他出现在操场,孩子们总会一拥而上,齐心协力将他“压”在地上。或许他永远无法像当地孩子一样在高原草坪上飞奔冲刺,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他比自己踢球时还要快乐。

同样感受到温暖和快乐的,还有上海第三批援黔干部、遵义市正安县扶贫办副主任辛立。前几天,他调研结束后,叫了辆摩的回宿舍。

接过师傅递来的头盔,辛立刚讲出自己的目的地,对方便操着“贵普”问他:“小兄弟你从哪里过来?听口音不是本地人。”

“上海,我是上海援黔干部……”辛立和师傅聊了起来。

“那今天我绝对不能问你要钱!”摩的师傅抬高了音调说,自己的孩子就在上海援建的学校念书,使用的是上海提供的硬件设施,接受的是上海方式的教学,“孩子在家心心念念着上海,作为父亲,我对上海也是始终心存感激。”

到了目的地,辛立还是硬把摩的费用塞给了师傅。在他心里,老百姓满满的获得感让他无比幸福,吃再多的苦都值。

把时针拨到去年7—9月,初入正安的他,基本每天都乘车前往基层调研,有时一天去三四个镇,天黑透了才回。盘山路是巨大的考验,再加车上还要对着手机查阅数据,每次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吐。每到一个地方,同行的同事就和他开玩笑:“等辛主任吐好,再……”

有本领

如何出奇制胜?先要规避风险!

辛立的另一重身份,是某视频平台认证的三农电商助力人,平台总点击量达20万。

在上海援黔队伍里,正安县副县长李国文年纪较长,辛立年纪较轻,分别毕业于复旦和交大的二人在正安组成了一对脱贫攻坚的“尖刀搭档”。

为野木瓜等正安农特产品带货直播,是春节前后两人一直商量着要做的事情。李国文坦言,相对于自己初期对公职人员直播的众多顾虑,辛立更敢于尝试新事物,也更有想法,“即便我开启直播,也卖不过他。我只会像百科全书一样介绍野木瓜,他却用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

辛立独辟蹊径,根据同龄人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地对野木瓜“瓜语”进行文学化和科学化包装。

他以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书生气质出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开头便引用《诗经》中的“瓜语”,突出野木瓜很早就被用以馈赠,视为情意永好的象征。他还引用科学数据,介绍了野木瓜所含的有机酸、总糖、黄酮物质、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的具体含量。这场“果汁与果干‘初恋’”的直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线上销售成绩,上海的朋友、同学甚至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都纷纷打电话咨询,进一步扩大了野木瓜在上海市场的知名度。

在工作中,上海90后干部人才总会有一些新思路、新想法,并付诸实践。

陈杨明在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发展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课余之时,能充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甚至提前获得职场的体验。如今,学校成立了50多个学生社团,学生们不仅可以画岩画、制作植物标本,还能操控无人机、给机器人编程、3D打印自己设计的作品,甚至还建成了日喀则市第一个校园电视台。上学期,他带着三位高中生组成的短视频制作团队,获得第十届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一等奖,“西藏学生能获得这个奖太不容易了。三个学生都是第一次坐飞机,自治区教育系统也点赞。”

课间休息,董海宇被求知欲极强的喀职院学生“围”着提问。

今年,上海首次派出教师工作队对口支援喀什职业技术学院。1992年出生的董海宇是团队中最年轻的一位,任教于轻纺食品系。虽然到岗时间不长,他已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会在专业课上穿插思政内容,将‘一带一路’‘古丝绸之路’等内容加入服装课中,这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服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新想法层出不穷的背后,靠的全是两条腿——可行或不可行,都有充分的调研依据。”上海第11批援滇干部、武定县扶贫办副主任顾诚说。

去年,他考察楚雄州双柏县时,发现当地在高原竟然也养殖着鲈鱼、大闸蟹等水产品,经济效益显著。在推进消费扶贫的过程中,他一直思考当地农特产品的产业化之路,“传统产品要发展,但还要学会‘出奇制胜’。武定也有多个高原水库,我们能引进类似项目吗?”

为了验证自己想法的可操作性,顾诚立刻联系相关公司的技术人员,多次到武定县各个水库实地察看,最后在猫街镇汤郎村的荒箐水库发现,该处的环境适合鲈鱼养殖。

想法归想法,落地还首先要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这不容易。“这是什么鱼?”“见都没见过,我们都不吃的,怎么可能卖钱?”“万一养了,卖不出去,或者遇到灾害了,又怎么办?”乡镇干部反馈来的“灵魂三问”并未吓退顾诚。

他一边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一边向乡镇干部宣传消费扶贫理念。“企业负责人对商业模式更熟悉;乡镇干部更善于和百姓沟通。而援滇干部,就是要同时说好‘上海话’和‘云南话’,搭建好企业和乡镇的桥梁。”顾诚表示,最终决定采用资产收益的模式,投入200万元建立鲈鱼养殖基地,打算将其打造成一个高原水产养殖的示范点,“产权归属贫困村所有,遇到风险资产也不会流失,以务工、租金、分红带动脱贫。”

在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主责主业的同时,顾诚和辛立都主动认领了挂包户,经常抽出时间到他们家中走访,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第一次去吴叔叔和陈阿姨家的时候,我穿着便装,姿态尽量放低,但气氛始终很尴尬。问他们有什么困难,老两口一直说没困难,并称我为‘领导’。”辛立说,“肯定是我疏忽了什么,拉远了和贫困户的距离。”

左思右想,他觉得不该带“翻译”,“一开始觉得听不懂方言,带着‘翻译’有利于交流,没想到适得其反。”之后,他取消了“实时翻译”环节,让老人说慢一点,一次听不懂,就让他们多说几次,实在不懂的再向当地干部请教,不断地学习和适应,辛立已经能听懂绝大部分当地人的对话。

“辛主任,你来啦……”

“小辛,快进来坐……”

“乖仔,我儿子工作不好找,打工钱挣得也不多,你能不能帮着想想办法?”

“乖仔,我孙子马上就要上学,你看看这个学校怎么样?”

“领导”到“乖仔”,老两口开始对辛立无话不谈,连家庭的烦恼心事都拿出来和他一起探讨。彼此的心越拉越近,越拉越紧。

有担当

刚到岗就遇难题解决还是观望?

陈杨明英俊硬朗,亲和力强,这让他成为学生心中的“大哥哥”,同事之间的关系也相当融洽。“要想迅速融入当地,健康向上的形象只是一方面,关键的还是用心。”陈杨明说。

在他看来,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抓好教育,而关键则在于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育队伍。

他是藏族老师格桑玉珍的“传帮带”师父,一对一的结对指导。格桑玉珍刚从学校毕业没多久,性格外向,永远是“哼着小调”“蹦蹦跳跳”。“她负责少先队的工作,活泼中必须添一些稳重,才能做好这项工作。”陈杨明及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而在格桑玉珍本职的英语教学中,她也做出了改进。过去,格桑玉珍在课堂并不太注意学生的反馈,偶尔提问,那异口同声的集体回答使她自认为教学效果不错,但测试结果却让她傻了眼。“‘异口同声’未必是好事,万一有‘浑水摸鱼’的呢?”陈杨明提醒道。

“以前的我就会在黑板前面讲个不停,援藏老师真心对我们好,会提一些好的建议,让我以学生为主。我现在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效果挺好。”格桑玉珍说。

在融入过程中,不同理念的碰撞难免会制造“插曲”。陈杨明希望当地教师重视教学科研,学习如何申报课题。陈佳阳也提出了类似的设想。但最初无一例外,遇到了阻力。

陈佳阳将阻力直接称之为“质疑”:“高原上,教师本身就很忙,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到,如今又要多一件烦心事”“你这不是为自己邀功吧”“我想申报,但不会啊”。“申报课题完全是为教师考虑,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能为自己开拓更广大的发展空间,为什么不试试呢?”陈佳阳在向当地教师反复宣传申报益处的同时,还同援青教师团队一起开展专项培训,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当地教师申报的积极性。

在董海宇看来,敢担当是融入当地的关键路径。

4月21日,上午10时,董海宇迎来了自己喀什生涯的第一节课——服装结构制图。台下清一色的60位女生,“我原本还担心,学生能不能接受现代化的服装设计理念,当我看到她们画下来的图纸时,我的担忧彻底消除了,美好的东西都是共通的。”董海宇说,那天上午,他充分见识到喀什学子的求知欲——第一小节下课,他主动为一名上课提问的女生巩固知识点。谁知,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她们或坐着、或趴着、或站着围在老师身边,边提问边记录。董海宇则拿出牛皮纸和模型,边演示边解答,三个半小时,他根本没时间休息。

不仅是学生,同事们也对他充分信任,毫无保留。这种信任,源于他在面对难题时所作出的选择。当他第一次走进喀职院时,学校还未开学。在系主任的带领下,他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实训大楼。在一楼大厅,系主任突然问道:“董老师,我们想在前面建一个T台,可是那里有两根承重柱,可能会挡住,您有办法吗?”

董海宇来校之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还没开始正式工作,就要直面这样的棘手难题,他并未因“不熟悉情况”婉拒,而是通过电话咨询上海后方专家,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了“我可以试试看”的答复。在后方的建议下,他先后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T台偏移,绕开柱子,空间大;另一种是T台利用承重柱做对称,空间稍小。他和当地教师一起反复筛选,最终认为,第一种方案虽然空间更大,但会挡住侧门,不利进出,因此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帮人帮到底,无需系主任开口。董海宇便在多方考证后,给出了舞台长短、屏幕的面积尺寸、后台空间的设置、灯光、陈列等细节性建议,尽可能在有效空间内创造最佳的展示效果。

“你真是帮了我们大忙。”系主任非常感激。

“在当地最需要的时候,你敢于担起重任,这是雪中送炭。”顾诚说。

今年年初,顾诚在上海援滇干部、武定县副县长周伟的指挥下,牵头制定了《武定县2020年度沪滇扶贫协作工作计划》等多个为全县2020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定调的方案,对全县各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进行细化、分工,下发台账指引。

这是顾诚的主动出击。“武定尚未脱贫,扶贫办的灯几乎没有一天在晚上十点之前熄灭,我觉得,必须为当地干部分担身上的压力。去年年底,我参加云南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担任考核组成员前往其他县市开展考核工作,积累了相关经验,于是和领导提出做方案的牵头工作,并第一时间获得支持。”顾诚说,“决战决胜时刻,我不能畏畏缩缩地等着当地给我布置任务才行动,一定要主动出击。因为我的心和武定在一起,是他们的‘骨肉兄弟’。”

记者手记

迎难而上方能彰显勇气担当

他们在对口支援地区倾其所能,使当地面貌发生“蜕变”,而他们的身上也发生着“蜕变”。

“我更加了解中国的国情,做事更加成熟。”辛立说。

“我对‘行万里路’有了更深的体会。”董海宇说,“在团队协作上也有进步。”

“我一年和家人见不了几次面,当地扶贫干部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的家就在身边,却因为忙于脱贫任务和家人聚少离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心甘情愿地扎根边疆二三十年,太不容易了。我必须向他们学习。”顾诚说。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难度仍然很大,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为脱贫攻坚带来的新挑战,对于初入脱贫战场的上海90后干部人才而言,责任很重,压力很大。但他们的字典里,从没有“退缩”这个词。他们瞄准当地所需,精准发力,踏实做事。

其实,他们也有个人的“难处”。两个星期前,陈杨明在上班时收到祖母去世的消息,他强忍悲痛,继续工作。直到晚上回到宿舍,“奶奶爱吃的水果,给我做的蛋炒饭……”,昔日的温馨画面一一浮现在脑海。他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多想赶回去再看看祖母一眼……

陈佳阳出发时距离认识女朋友刚满两个月。当他讲出 “援青三年”时,女孩一下子哭了。可他纵有万般不舍,也必须启程,“那里的学生更需要我的帮助”。

迎难而上,是上海90后干部人才的坚定选择,也彰显着他们的勇气和担当。

好在,后方也在全力支持着他们。女孩深情地对陈佳阳说:“我会等你三年,待你完成任务归来,我们就结婚。”  

  本文来源: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179005228957090403&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feed&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4179005228957090403&from=timeline&pid=&source=share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