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杰教授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现代分离技术研究所所长。2001年至2009年,分别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进行访问研究;2009年任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生物分离技术团队负责人。2001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称号”;2010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获江南大学“突出贡献”奖;2013年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我国工业结晶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静康院士的首位博士弟子,陆杰教授主要从事药物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的结晶机理研究与结晶技术开发。在国内工作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各类项目十余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5项,上海市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2项,教育部基础科研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各1项。2012年起,分别担任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地区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各类研究项目计划的评审专家。迄今,已发表SCI论文55篇、申请专利26项(授权4项),指导研究生20余名。

在漫漫学术道路上,陆杰教授锐意进取,致力于我国高端医药产品的精制结晶技术及其工程化应用。对原料药的精制,是一种由低端药物提升为高端药物的共性关键技术之一。根据药物产品中杂质的类型,陆杰教授将该共性关键精制技术分为三类:结构近似或相关的杂质去除技术,以提高药物产品的化学纯度;手性药物拆分技术,以发现新药及提高药物产品的光学纯度;多晶型控制技术,以提高药物产品的晶型纯度。陆杰教授领导的分离工程团队,分别针对以上三类精制技术作了研究,研究体系包括肽类药物、甘氨酸、苯丙氨酸、法莫替丁、司他夫定、艾迪苯醌、奥美拉唑、氯吡格雷硫酸氢盐、甲磺酸伊马替尼、厄洛替尼、拉帕替尼等几十种药物产品,开发的新技术也已成功实施了工程化应用。例如,针对艾迪苯醌的类似物杂质的去除,开发了“溶剂极性平衡法”结晶精制技术;针对药物的多晶型结晶,提出了“多晶型视窗”的新概念,以简洁明了地指导工业生产等。其中,艾迪苯醌、氯吡格雷硫酸氢盐、甲磺酸伊马替尼、厄洛替尼等的结晶新技术,已在苏州立新等制药公司成功实施了工程放大,累积新增销售总额超1亿元,利润超1000万元,产品远销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此外,大多制药企业还面临一个迫切课题:如何实现药物生产的绿色循环制造?陆杰教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因而其另一重要研究课题即为,发展以结晶技术为核心的集成分离技术应用于药物生产的绿色循环制造。
目前,陆杰教授及其团队在药物结晶研究领域继续迈进,正联合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申报上海市药物晶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将为我国药物的创制和高端化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