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80后”女教师张春燕义务辅导学生科技创新,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出学校唯一一个全天候向学生开放的大学生机器人实验室。她在这里苦心经营6年,引进的设备从7000多元的小型多功能加工机床,到1万元左右的步进电机实验台,再到2万元出头的传感器实验台,使实验室的标配逐渐升级。实验室出品的机器人曾经在20多支队伍中闯入世界八强,在国内4支参赛队中名列第一。近期,解放日报科教卫版头版以及中国上海网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辅导员期间就开始帮学生搞科创 作为一个工科女生,张春燕从长安大学毕业,初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时,没能应聘为专业教师,而是做了辅导员。“读研期间,我拿过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是项目第三完成人。”张春燕说起这段入职经历,自言存在心理落差。 一天,大二学生黄江伟走进了大一辅导员张春燕的办公室,还带来一块电路板。原来,黄江伟正做一个课题——用于机器人的光学敏感电阻。院里专业教师比较忙,而张春燕正是机械专业出身,于是小黄来找她切磋。两人很快就在辅导员办公室里调试起电路板来。 张春燕像个“知心大姐”,成为学生社团“机器人社”的一员。可把办公室当实验室显然不合适,张春燕找到学院的实验室负责人,要来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随后,她又找来几套越来越少人用的工程制图高桌高椅,好歹开出了“机器人社”活动室。 活动室的“处女作”是一款能沿着风筝线上爬的“爬线机器人”。张春燕与学生们一起,从松江校区到北京东路“五金街”买材料,到工程实训中心借用机床加工,在操场上放风筝试运行,又去龙华路找专利代理……终于,机器人拿到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在上海高校“创业杯”上得了奖。 白手起家研制踢球机器人国内参赛队第一 张春燕笑言自己是院系辅导员中的 “怪胎”。这个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9个班的繁重学生工作,忙碌之余还利用双休日等一切空当义务辅导科创,又没有专任教师的名分。 有一天,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程武山路过实训中心底楼的那间活动室,正逢一场“机器人沙龙”。“你们要是真想做大的话,就来找我!”院长正计划与上海大学团队一起参加世界机器人杯“Rob Cup”大赛,让学生们自创6台中型踢球机器人。 实验室搬到了顶楼的一处闲置大房间。张春燕买来绿色地毯,用胶布画出中线、球门线等,把实验室布置为小足球场。 机器人出“脚”踢球靠气动力弹射,可张春燕白手起家,哪配得齐高级气泵?她给大可乐瓶加上气阀,改造成气瓶。机器人身上四五十个零件中,有30多个是需要特殊加工的非标准件,有些连校内机床也不能加工。张春燕还是骑着电动车,在松江校区周边逐一搜索加工厂,最后九亭一家小厂被她说动接了单。实验室出品的机器人成为黑马,在20多支队伍中闯入世界八强,在国内4支参赛队中名列第一。 就这样,张春燕作为“编外”实验教师带队参赛,直至2006级学生毕业,她才从辅导员“转正”至机械设计教研室。她每学期开两门必修课,总课时达600多个,是教师标准课时的近两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