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胜阻:总书记讲话明确转方式的三大方向 在经济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重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要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发展立足点从“速度至上”转向“质量和效益优先”的新思想,为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四化同步”思想、“创新驱动”思想、“质量和效益优先”思想是讲话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的三大重点和亮点。 (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从经济“失衡”走向经济“均衡”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也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20年乃至30年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如果说工业化在某种意义上主要是创造供给,那么城镇化则主要是创造需求。城镇化不仅是引发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增长、推动经济服务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实现安居乐业市民梦的重要手段。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上,以产业为支撑,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四化”协调发展。第一,城镇化要与工业化、与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相协调,城镇化要建立在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基础上,防止“产业空心化”。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巩固城镇化的实体经济基础。第二,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加快城乡统筹,通过现代化释放更多劳动力,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为导向,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第三,城镇化要与信息化相协调,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获取城镇化发展红利。当前中国也需要反思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五种偏向: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人口过于集中于大城市、过多的非家庭式城乡人口迁移、过高的半城镇化和城市间恶性的GDP硬实力竞争等多种偏向,实施均衡城镇化发展模式、解决城市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问题、鼓励农民工家庭式迁移和就近转移、推进农民工与市民的平权、推动各城市政府注重民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颜晓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辉煌成就。10年成就,来之不易。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中国,考验着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岂止非典,这10年,在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遇到了极为复杂的局势和矛盾。国际风云与国内形势密切关联,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交织互动,深化改革与维护稳定紧密依存,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交相出现,发展方式与资源条件相互制约,核心价值与多样思潮同生共存,等等。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10年发展,创造中国奇迹;10年蓄势,形成中国震撼;10年转变,写出中国故事。10年来,我国办成了大事,办妥了难事,办好了喜事。极不平凡的10年,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讲话的重要论述,都凝结着这10年的经验。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是讲话的主题。讲话强调:“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列车驶向远方的坚实轨道,是中国航船驶向成功彼岸的可靠航线。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挺住并生机盎然?特大地震灾害的降临,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入世10年的考验,中国制度为什么能够岿然不动?结论只能是:中国发展的深厚基础,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一条不可逆转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路,逆转就要失败;这条道路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中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路,逆转就是倒退;这条道路是充满光明前景的路,逆转就丧失动力。学习讲话,就要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杨金海:迎接党的十八大的亮丽序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针对我国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境界,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胡锦涛同志讲话的要求,我们应当在3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认真总结十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实践成效、历史地位等,这对于继往开来,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及其思想是在2003年提出的,到今天已经有10个年头。作为进入21世纪我们党最重要的创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所以,其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集中全党智慧来加以研究解决。经过近10年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历史视野、未来意识来把握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经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运用党的指导思想,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许耀桐: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四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过多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之后,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提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和深刻认识。这次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又提出了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四个特色”的提出,对于我们全面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是关于科学发展观。十六大召开后不久,我们党在2003年就提出了关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总结我国的发展实践和特点,又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强调了中国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正因为我们党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今后,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胡锦涛指出,“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夏春涛:讲话吹响新征程的前进号角 第一、科学总结了十年来的工作,充分肯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讲话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抓住机遇,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进步”。这个评价是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讲话分析说,我们取得这样成就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另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段话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及其长远指导意义。 第二、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讲话分析说,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均前所未有,“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定位是准确的,很振奋人心。讲话指出了未来5年的主要任务,即“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2017年距2020年仅有3年,所以近5年是一个关键期。展望未来,我们充满憧憬和激情。 邵维正:总结过去 指导现在 昭示未来 一、总结实践经验,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书记的“7?23”重要讲话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而展开的,这是我们党30多年来艰辛而又具有独创性实践的理性升华和高度凝炼。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起初由于缺乏经验全盘学习苏联,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遇到不少实际问题,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曾走过不少弯路。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我们党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和十七大以来的5年,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了一系列艰难险阻,既完美实现了奥运、世博、载人航天等举世瞩目的喜事,又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严峻的挑战,使基础薄弱的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