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勇锋:文化发展有三大优势 六中全会对文化会有新定位 齐勇锋认为,当前的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有三大有利条件: 第一个优势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保持了接近10%的年均增速,去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发展也需要有经济实力,这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我们一个最大的优势。 第二个最大的优势或者说有利条件,就是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同时又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化的节点。所谓消费结构转化的节点,就是国际上公认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和精神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去年我们人均GDP已经达到4300美元,沿海地区普遍已经达到4000美元以上,特别是一些沿海中心城市达到七八千甚至一万美元左右。目前公民对文化消费需求很旺,这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发展空间。 第三个有利条件是群众和社会各个方面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这跟需求也有关系,同时跟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民间资本很充裕。在金融危机以后,像欧洲的债务问题很严重,而中国的流动性仍然很多。所以,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性非常高,放开市场准入后,很多民营企业进入文化领域,参与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在这方面投资很踊跃。比如电影产业,现在电影院院线建设,前几年每年增加两三百个银幕,现在差不多要增加到一千多个银幕,每天有三四块银幕投入。现在很多民营老板拿着钱去找政府、找电影公司要求投入。因为像电影产业的下游、电影院线的收入也比较稳定,而且电影院线的产业发展良好。据了解,在电影院线的建设中间,投资一般都不亏本,电影院线基本盈利的,所以态势很好。 齐勇锋指出,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条件非常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党中央到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十六大开始,就把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突出提出来,十七大又进一步把它确定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这次六中全会对文化也会有一个新的定位,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文化产业也已经被明确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像这样一些要求,对文化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条件都非常不错、非常难得,也可以说现在文化建设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我们到很多地方去考察,很多文化工作者、群众都有这样的反映,现在正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甚至还有的同志认为我们正处于历史上盛唐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另一个最好的时期。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都应该抓住机遇,加快文化发展。 张国祚:提升文化软实力 赢得国际话语权 软实力这一概念说起来好象很新鲜,实际上其内涵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也不新奇,以往我们说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政治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包括我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德治国等等,其实都是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我们要想真正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大做强,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我想这个问题就应当按照六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去做。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分针、战略部署同样也适用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包括前面讲到的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等等这一系列的东西都对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要有自信心,也要有自强心。中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否认传统文化当中也有一些糟粕,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但总体来看,我们的传统确实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充满着很多的智慧,其中也充满着很深刻的伦理,有些东西非常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比如说我们老祖宗讲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我觉得这些东西在现时代仍然具有生命力。我们的传统当中毕竟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我们应该好好挖掘、梳理,丰富今天的文化。我们在世界有300多个孔子学院200多个孔子学堂,主要的任务是进行汉语国际传播。如果我们在汉语国际传播中能够复制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这个影响会更好。我前面也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也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也好,还有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东西确确实实对于保障我们先进文化建设能够发挥非常积极、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东西本身都是在增强文化软实力。 张国祚认为,我们的文化产业现在来看,就我们去看世界,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规模总体经济实力是不匹配的,我前面讲到一个国家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硬实力,一条是软实力,我们的硬实力已经不错了,仅次于美国了,但对于文化软实力相对硬实力来讲确实是一条短腿,需要集中加强做大,好在我们的六中全会的主题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包括我们如何按照正确发展文化的方向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在这些方面我们也是有信心的,而且中国要想进一步成为世界强国的话,也必须把这块做大做强。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仅仅是军事势力最强大,也包括文化产业,比如说美国,美国的广播和有线电视,它的收入占世界文化生产收入中大约56%,它的有线电视的收入占世界文化市场的85%,而它的电影票房的收入占世界电影业的收入大约50%。对于美国整个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一般的说法是达到25%,也有说法是达到百分之十几。这主要取决于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因为美国这样发展,它把制造业、金融业、旅游业、影视、动漫所有的都横跨、融合,这只是统计方法不一样,但总体来说,美国经济之所以强大,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收入已经普遍超过了它的军火收入。我们现在有了这样好的政策,我相信我们的文化产业也会沿着健康的道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我们应该有信心,这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国祚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程,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前些年我们的一些高校教材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有用西方原版的东西,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拿过来就用,显然它和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对立的。现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进行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应当说更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的高校是什么地方?高校是培养未来中国各界精英的地方,我们的接班人都在高校里,他们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去成长,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理念,信奉什么样的人生信条价值,这是极为重要的。现在应当说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和过去相比这一形势有大大的好转,对此我们也充满信心。 李君如阐述“文化强国”建设四大意义 文化强国是我们的目标,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目标呢?我想:第一是要通过文化能够形成这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一个民族没有凝聚力,一盘散沙,它绝对不是一个强国。因此,要建设强国的话,不仅仅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强大的科技力量,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力量,用文化力量把这个民族凝聚起来。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们社会活力大大的增强了,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这个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也就是说,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的多元性,而且表现为思想上的多元性。所以,现在13亿人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的特点。这个特点下面,怎么样使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所以,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通过文化来整合这个社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第一点。 第二,就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提供一种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到新的阶段有许多重要的关头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发展的矛盾要我们去化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这个时候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它来更好的为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因为文化这个东西,它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所以,我们建设文化强国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 对中国来讲,现代化是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一种追求。那么,我们已经定的方案到2050年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的现代化国家,而且我们也确定了到2020年要实现全民小康。这个目标提出来了,能不能做到?它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经济的发展,而且越来越取决于我们的文化的发展。所以,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们今天要给它更大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三,就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被人看不起。所谓的“东亚病夫”,“东亚病夫”不仅仅指的是我们的物质条件差,而且指的是我们的文化素质差。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人大批大批的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好事。但是如果我们的国人在国际的经济交流中间,文化交流中间,包括在旅游、留学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不那么文明的一种情况,留给世界人民面前的就是一种不佳的形象。这种情况下面,中国怎么让人看到是一个大国、强国呢?所以,我们建设文化强国,从总体上讲也是为了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我们的国际地位。 第四,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这个民族,造福我们的人民。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的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文化的基因,这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管里流淌着的一个血液。但是我们知道,血液是要更新的。如果这个血液不更新的话,就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文化的需求。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造血”,造一个新鲜的血液,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新的力量。这个新的力量,归根到底就表现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全面的提高上面。而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最大的福祉。 刘玉珠: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可期 刘玉珠说到,这次全会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地位、功能的认识是特别充分的。这次提出来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且提出要跨越式发展。有人说中央提出来这个目标是振奋人心,是我们今后努力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也有些人担心是不是目标太大了,是不是要搞文化大跃进。出现各种声音都很正常,因为六中全会的决定刚刚公布,我们还有学习、提高、认识的过程。 他认为,这次中央提出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理由有四点: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30年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是保持着特别旺盛的增长需求,如果回顾西方发达国家它们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经历,我们的信心更足了。西方的实践证明,人均GDP在一千美元的时候,人们主要用于物质消费,人均GDP到三千美元的时候物质和精神消费基本同等,人均GDP到五千美金以后,消费结构发生重大转移或者调整,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是井喷式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去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是1.1万亿,人均GDP是4300美元,如果按照西方经验证明,去年我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应该是在4万亿人民币,实际上只有1.1万亿,说明空间很大。 第二,文化和科技的结合,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不管是传统的产业门类还是新兴产业门类,文化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它对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现在各种社会资本,国有、民营乃至于外资都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看好,都积极的想投身到文化产业中来。实践证明社会资本进入到一个产业门类对这个产业的推动是特别大的,光靠国家毕竟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这个趋势现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得到加强,现在很多时候会遇到,现在我们希望投到文化产业门类当中,哪些产业门类或者哪些项目你看更好,不管你走到哪儿都会听到这种呼声,整个社会资本朝文化产业里进是个趋势,他们都认为文化产业前景看好,是正在被开垦的处女地,是给他们带来效益的巨大市场空间。 第四,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十几年历程可以看出来,包括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文化认识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对文化产业的作用、地位、功能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由原来的不自觉变为一种自觉。在这种认识面前,各种的规划、政策、措施、项目被陆续的提到了议事层面,它会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