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要 目 ■ 新闻综述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大而强的民营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迟福林: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化战略 •丁元竹:换个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 •李义平:转变发展方式要找准“抓手” ■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专栏 •李君如:学习型政党,为何学,怎么学 •蔡霞:敞开思想,营造党内充分探讨问题的良好氛围 •思想创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关键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着眼点 •感悟李瑞环同志的读书精神 •包心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统一改革认识 •湖南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 理论探讨 •人民日报社论:争当时代先锋 永葆生机活力 •《求是》评论员: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李忠杰:89年来中国共产党干了三件大事 •张荣臣:人民的选择,正确的选择 •陈志刚: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挑战 •《光明日报》社论:为鲜红的党旗增光添彩 •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 ■ 学习问答 •何谓“紧迫感” •清新文风从哪里来 ■ 名词解释 •选任制 •委任制 •聘任制 ■ 新闻综述 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强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后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7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出席会议。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强调,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李长春:积极推进灾后文化恢复重建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日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代表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和灾后重建人员,实地察看灾后恢复重建特别是文化重建情况。他指出,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灾区文化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切实把文化重建项目规划好、实施好、建设好,为夺取恢复重建全面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作出应有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一同看望慰问。 上午11时许,李长春一下飞机就前往文成公主庙,了解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文成公主庙是民族团结的重要象征,一定要维修好、保护好。在禅古寺帐篷寺院,他认真察看文物抢救情况,称赞寺院僧侣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勉励他们继续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作出新的贡献。李长春要求有关部门加快实施灾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抢救修复方案,精心组织实施,早日恢复灾区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的风采。 习近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沈浩式好党员好干部 反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先进事迹的电影《第一书记》首映式暨图书《沈浩日记》首发式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活动开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见了电影主创人员代表、图书编辑人员代表和沈浩亲属。他强调,沈浩同志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是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学习和宣传的榜样。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沈浩同志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2004年2月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6年间,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小岗村群众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集体摁手印将他留任。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电影《第一书记》和图书《沈浩日记》,生动地反映了沈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李克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8日至10日在山东调研经济运行情况,并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他强调,要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更加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地方经济发展形势怎样,经济运行中有哪些新情况新问题,李克强十分关心。他先后来到济宁、烟台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物流园区、港口码头等一线,实地考察调研。 当前正值小麦上市收购时节,鲁西南地区这几日酷暑袭人,热浪腾腾。8日抵达济宁后,李克强直接赶往嘉祥县金屯粮食收储站大孙粮库了解夏粮收购进展,他与售粮农民和收购人员亲切交谈,询问新麦价格、品质和上市入库等情况。青年农民薛建设正排队等待卖粮。看到李克强到来,他走拢来高兴地说,今年夏粮又获丰收,也能卖上好价钱,种粮的劲头更足了。考察途中,李克强还走进前不久遭受特大暴雨袭击的村庄,踩着泥泞步入稻田,向正在忙碌插秧的农民关切询问灾毁程度、育秧等情况,鼓励群众抓紧补种水稻、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努力弥补灾害损失。他专程探访受灾农户,考察受灾危房加固情况,要求当地政府帮助群众住有所居、住得安全。李克强指出,农业关系经济平稳运行大局,当前夏粮再获好收成,粮食库存充裕,稳定市场就有了基础,这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要保质保量搞好粮食收储,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好处。 贺国强:做党和人民信赖的纪检监察干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今天出席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的全国市辖区纪委书记培训班学员代表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纪检监察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念、提高本领、改进作风,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应有贡献。 在认真听取学员代表发言后,贺国强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织保证。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向王瑛同志等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学习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加大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等,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把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对年轻领导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来讲,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以下3个问题。 李源潮: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8日召开第二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李源潮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 李源潮说,基层党组织创先进要紧紧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党员争优秀要立足于本职岗位,通过创先争优为完成中心任务提供动力和保证。活动要有鲜明的主题、有效的载体,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想参加、好参加。要搞好党员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把创先争优与提高党员素质、岗位成才结合起来,激发党员的进取心、荣誉感。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刘伟:培育大而强民营企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环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这当中民营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实现均衡、可持续增长的新阶段。培育大而强的民营企业,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培育大而强的民营企业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意义在于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效率提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技术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成为检验一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标志。技术创新水平低的国民经济,难以找到新的投资增长点和有效投资领域。如果大规模扩大投资,只能是在原有经济结构基础上重新投资,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结构同构化问题,结构升级迟缓,经济效率低下。只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在结构调整升级中有所作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创新主体。重大技术创新,必须主要依靠适应市场竞争的大企业。这是因为,重大技术创新需要具备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大企业在承担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进而保持创新的可持续性上更具优势。目前,我国的大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不仅肩负市场经营任务,还肩负贯彻国家意志、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职责与功能,其产权性质及行为特征和约束准则的特殊性使之难以(也不应当)首先服从市场准则的约束而仅从满足市场需要和增加企业利润的角度来制定企业战略。所以,仅仅依靠国有大企业实现技术创新,难以完全满足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民营企业直接面向市场,但目前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研发资金匮乏,技术创新风险难以广泛分摊,大多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因此,要培育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技术创新主体,就应当在大力推进国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同时,重点培育大而强的民营企业。应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治理结构,以现代市场服务体系为支撑,特别是以现代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土地等自然资源相关权益的市场化作为民营企业成长的基本制度保障,努力培育大型和特大型民营企业。当然,在着力培育大而强的民营企业时,也不能忽视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应当看到,很多重大技术创新是在众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经验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繁荣市场、创造需求以及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中小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资金缺乏和支持政策尚不健全成为其开展科技创新的瓶颈,也制约了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全文]
迟福林: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化战略 应当防止两种倾向。第一个倾向是防止行政区划体制限制城市化发展。第二个倾向是防止城市化的“大跃进”。 城市化时代,应当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不能再以牺牲农村来加快城市发展。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在于城市化水平偏低。因此,必须在加快城市化发展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前不久,我在辽宁调研城市化战略问题,有一些新看法,与读者共享。毫无疑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以城市化主导形成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如何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的转型升级。有专家提出,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已超前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我认为这个判断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实际的状况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总体来说,我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按照这样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大概应为55%—60%。200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46.6%,与工业化水平相比,城市化率滞后10—15个百分点。 在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力量和经济力量的推动作用都十分重要。面对以往以行政主导城市化的矛盾问题,如何在有效发挥行政力量的同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行以经济主导的城市化发展之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化进程受到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体制的制约和影响。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是有突出缺陷的,容易使地方政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容易阻碍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容易导致区域经济结构布局的困难。 行政力量的推动应当建立在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推进经济主导的城市化。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有两面性,在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又成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为此,需要在政府有效作用下,尽快形成经济主导的城市化新格局。 这里,强调经济主导的城市化,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城市空间,二是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确定城市的行政管理范围和权限,而不是依据行政层级赋予大中小城市的行政管理权限。在调研中,有的城市领导提出,规定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等行政级别,并依据这个行政级别来确定不同的审批权,是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我认为,这个意见值得研究。同时,应当防止两种倾向。第一个倾向是防止行政区划体制限制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发展必然要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在我国现有的行政区划范围中发展大城市是很困难的。例如,建设上海大都市,就会涉及到与浙江、江苏两省的部分区划调整。除了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也需要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开放逾30年,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很快,若没有行政区划体制的束缚,早些年就有可能成为中等城市。由此看来,要按照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适当调整行政区域范围。 [全文]
丁元竹:换个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深层次上说,中国当前发展方式的转变决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收入分配、城乡关系、产业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的调整,而是一种超越发达国家传统模式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创新。新的发展方式必须对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新的解释和发展出新的分析框架 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扩大内需,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症结是: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合理;在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利益格局扭曲,在行政体制领域主要表现为事权和财力不匹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绝不仅仅是经济系统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整个发展更深层次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内部的失衡是整个发展方式失衡的反映,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的失衡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中央和地方、国际和国内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理念上,就是要在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等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换一个角度来看转变发展方式会是什么样子?假如我们不是从私人消费,而是从公共消费,不是从私人部门就业,而是从公共部门就业,不是从私人部门,而是从公共部门出发,来看目前正在和将要进行的发展方式转变,会得出什么结论?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创新性思维,需要调整研究问题的视角。 缺乏创新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新视角,或者说缺乏新的理论构架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长期走不出“囚徒困境”的原因之一。一说到消费不足,就说居民消费不足;一说收入分配不合理,就说初次分配领域问题严重;一说发展服务业,就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等,一直在经济领域打转转,一直在制度领域转圈圈。 应当鼓励在经济之外寻求新的发展方式的思路,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新的历史时期,鼓励各个学科积极参与重大发展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无论对于发展本身还是对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都将是幸事。 [全文] 白津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产业发展、总量扩大的同时,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开始发生变化,增长成本上升、比较优势弱化。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低碳经济正在催生新产业成长和结构性变革;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和消费行为的变化,正在改变全球性生产-消费格局。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正面临新的挑战。 能源资源约束从紧。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能源资源对外依赖较大。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石油进口2.04亿吨,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达52%;铁矿石2008年进口约4.4亿吨,占中国铁矿石消费比重的60%。 环境压力增大。2007年我国仅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就达60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今后十年GDP若以 8%速度增长,那么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对量将接近百亿吨。“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要实现2020年下降45%目标,“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应不低于15%,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投资带动性不强。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过大,投资效益不高,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不够。去年国有投资同比增长35.2%,高于非国有投资7.15个百分点。按照国际经验,1元政府投资应带动5元民间投资。 居民消费比重低。据统计局核算,去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9%,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不足9%。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中,政府和企业的贡献66%,而城乡居民消费只占34%。 城乡居民消费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反向发展。1978年到1990年,城镇居民消费率从37.9%上升至50.4%;而农村居民消费率从62.1%下降至49.6%。自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消费率跃居到70%以上,农村居民消费率滑落到30%以下,这种趋势一直在持续。 内外需发展失衡。对外依存度从8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60%以上,远超出世界41%的平均水平。内外需相互拉动比较差。外资“独资化”倾向,利用国内的生产场地,两头在外、封闭运行,形成外需对内需的替代。 供给结构问题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层次低。在国际标准分类的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有7个大类列第一、15个大类列第三。但制造业增加值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机械工业的增加值率在26%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多个百分点。 [全文] 李义平:转变发展方式要找准“抓手”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转变,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战略、转变衡量标准与考核标准、转变科研创新体制、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职能等,若无这些相应的转变,就很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劳动力的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经济增长中的一切成就和问题都与此有关。然而现在看来,经济发展中的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资源环境代价太高、GDP大而不强、内需严重不足、一些关键性产业如大飞机制造缺少竞争力或竞争力下滑等问题,也缘于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及时走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思维局限,原因在于: 其一,传统“比较优势”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已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当前,一般型的、初级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通常会被创新流程所取代。生产自动化将使人工无用武之地,而新材料更将取代传统资源的优势。此外,创新通常也有降低成本的效果,它所形成的高级生产要素对提升产品质量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如果对这种变化缺少清醒认识,继续陶醉于传统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就只能是人家造飞机,我们做衬衣了。固化于这种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会阻碍我们的技术进步,就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其二,传统“比较优势”的另一表现是劳动力便宜,其竞争“优势”也仅在于便宜。 与便宜相联系的缺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劳动力素质的限制,通常难以创新,缺少核心技术,因而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利润率低,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大;劳动者工资低,消费能力有限,直接影响启动内需;一旦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不再,或者有更便宜的地区出现,先前的投资者就会撤走。 [全文] ■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李君如:学习型政党,为何学,怎么学 7月7日上午,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和金融时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金融业党建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表示,要杜绝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问题不做深入的研究就时髦地跟着风转的坏风气,他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意义、目的、做法三方面,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三部曲。 建设学习型政党有何意义?李君如说,我党第一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为了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第二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为了党能够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第三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为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有何目的?李君如表示,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提倡多读书、多学习,提高素质和能力,但最重要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怎样建设学习型政党?李君如表示,一方面要形成人人学习、主动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形成团队的共同进步,关键是,要形成团队内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平等相处、民主决策的机制。 李君如表示,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因为中央有决定,有专门文件,这是好事。但是要杜绝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问题不做深入的研究就时髦地跟着风转的坏风气,这些不好的风气对我们党的建设来讲是要不得的。对于什么叫学习型政党、什么叫学习型组织这一基础性问题需要做很好的深入研究。 李君如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三个问题做了探索:一、意义:中央提出这个问题意义何在;二、目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的是什么;三、怎么建:怎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一、意义何在? ——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党能够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李君如说,今天我们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讨论一下中央提出这么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的意义何在。现在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比较多的是关注学什么?怎么学?但是在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之前,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学。李君如表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意义: 第一、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首先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中央最早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这个命题是在2003年秋天,当时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2002年我们召开了党的十六大,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么一个宏伟的战略任务,“全面小康”有诸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形成一个“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我们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学习型社会,领导这个事业的党自身怎么办呢?所以在2003年秋天,我们的领导人就提出了为了带领人民建设好学习型社会,必须首先把我们自己建设为学习型政党。 第二、为了党能够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第二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是2004年,当时党中央提出了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怎么执政?怎么加强自身的建设?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党提出:为了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必须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一个重要的举措。建设学习型政党,2003年是为了完成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2004年把这个问题深化了,是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详细] 蔡霞:敞开思想,营造党内充分探讨问题的良好氛围 7月7日上午,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和金融时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金融业党建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蔡霞表示,面对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应鼓励敞开思想,营造党内充分探讨问题的良好氛围,使所有的组织成员在探讨当中进行思想碰撞,形成新的思想观点,对问题的认识达到新的层面,从而为解决问题打开新的思想空间,打开新的思路。 蔡霞表示,我们党今天领导的改革开放,实质是中国从农业文明转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面对着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意见当中,也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的特征,前进道路上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不断涌现,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还很多。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不熟悉、不懂得就更需要全党去学习,需要党员干部共同思考,集中凝聚党员干部的智慧,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学习型组织的一个精髓就是进行深度汇谈,使信息在组织内部充分流通,通过信息的充分流通,使所有的组织成员在探讨当中进行思想碰撞,形成新的思想观点,对问题的认识达到新的层面,从而为解决问题打开新的思想空间,打开新的思路。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党内有一个宽松的、平和的思想交流和探讨问题的良好氛围。要形成这样的氛围,中央办公厅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意见当中要求,要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大胆探索,保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营造宽松环境,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但是,中国社会经历过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传统的思想文化影响,加上我们党内多多少少还存在着的以往的斗争的思维,教条思维的限制,有可能使我们一些党员,包括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敢大胆说真话,说实话。有的单位,有的地方可能存在着“两头真”的现象。什么叫“两头真”呢?“一头真”是刚刚走出校门年轻人敢说真话,敢说实话,“一头真”是退休老的党员干部无官一身轻的敢说实话、说真话。在岗位上工作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恰恰是最需要说真话,说实话的,但是由于有各种顾虑,往往心口不一。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领导干部存在着自己不会讲话,一到开会公众场合照稿子念现象,照稿念的多,脱稿讲的少,是不是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会讲话?不是,能够走到领导岗位上来的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是有能力、有水平、有思想的,但是为什么要照稿念,而不敢脱稿讲呢?就是因为大家有顾虑,怕冒政治风险。要激发全党的智慧,凝聚全党的智慧,寻找我们处理当前复杂问题的新思路,就要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尊重党员干部思考问题的权利,充分尊重党员干部在党内讨论问题的时候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使大家能够敞开思想,谈论问题。 当然,蔡霞表示,要真正展开深度汇谈,真正做到敞开思想,创新探索,要有两条: 【详细】 思想创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关键 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不断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营养。面对世界的新变化、形势的新发展,党中央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我们要大力推进思想创新,这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任何思想都是在创新中前进和发展的,思想创新是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不注重创新、不积极创新,就必然会落伍,甚至被淘汰。因此,我们党强调,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到战略位置。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更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加以解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大力弘扬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我们才能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推进思想创新,必须加强学习,增强理论素养。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激活思想、升华境界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错综复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许多新情况需要熟悉,许多新知识需要学习,许多新领域需要探索。领导干部只有重视学习、勤奋学习,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才能提高理论素养,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培养出勤于思考、科学分析和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学习与思考,可以治愚、冶情、养气。因此,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使命,不断学习,永葆思想常新。 推进思想创新,要深入调查研究,坚持科学决策。新认识、新思想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调查研究,被称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是必须坚持不懈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亲身体会,并洞察群众的喜怒哀乐,倾听人民的肺腑之言,才能为科学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详细】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着眼点 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军队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中心任务来展开,为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提供坚强保证。因此,推进军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把提高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作为根本着眼点。 围绕提高履行使命任务能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专门部署,精心组织。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轮训、党员在职学习等各种方式,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学习的长期、中期、近期规划和目标,明确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习活动。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把履行使命任务能力的普遍性要求与工作岗位的具体需要相结合,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并根据不同特点和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促进落实。 不断拓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途径。认真研究时代条件、社会环境、党组织和党员状况的新变化,围绕使命任务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一是打造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学习平台。从各单位担负任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重大的军事活动、担负的职责任务、平时的工作岗位为平台,紧贴实际组织学习活动。二是构建体现党性特征的学习载体。围绕“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组织开展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以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牢固确立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战斗精神意志。三是开通新兴媒体的学习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优势,紧紧围绕提高履行使命任务能力这个中心任务,开设网上学习专栏、网上论坛,使新兴媒体成为党员、干部提高能力素质的新途径。 建立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制度。把制度建设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环节,在建立制度、完善制度、执行制度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健全学习组织管理制度。按照中央和军委有关要求,严格执行集体学习、个人自学、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岗位培训、主题教育、学习考核和成果转化等各项制度规定,围绕中心任务有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学习考核评价制度。把提高履行使命任务能力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标准,通过理论考试来考查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通过组织竞赛来衡量学习的深度,通过应急拉动部队来检验学习的整体效果。三是建立健全学习奖惩激励制度。[详细] 感悟李瑞环同志的读书精神 20多年前李瑞环同志刚走上中央领导岗位的时候,人们就曾议论他,说他的成长颇具传奇色彩。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忍不住要问: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普通工人何以成为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个没上过几年学、学历不高的人何以发表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讲话、写出那么多有建树的论著?这可以说是个谜,它的谜底也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什么样的说法,我认为都不能忽略一个因素,即勤奋读书。 不久前网上流传一篇文章——《两个木匠的成功转身》,讲的是齐白石从一个木匠成功转身为画坛巨匠和李瑞环从一个木匠成功转身为著名政治人物。作者在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时认为,“最根本的是与他们自身的勤奋努力有关。”这个“勤奋”,当然表现在方方面面,但具体到瑞环同志而言,其中至关重要也是带有基础性的一点,就是勤奋读书。如果没有勤奋读书,你就很难理解他为什么知道得那么多、遇事总能说出个一二三;如果没有勤奋读书,你就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脑子里装着那么多的“理”、对问题总是分析得那么透彻;如果没有勤奋读书,你就很难理解他为什么对文法那么熟悉、他的讲话和文章都那么讲究逻辑讲究辞章。 那么,瑞环同志是如何勤奋读书的呢?我从1995年参加他的写作班子算起,迄今已在他身边工作15年。15年,说起来不算短,但相对于瑞环同志的丰富经历,我所了解的也还只是一鳞半爪。因此对于他的读书情况,我在这里无法给大家作全面介绍,只能就我所了解的谈一些情况,试举几例,管中窥豹。 例一:瑞环同志很小就喜欢书。在他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就到处找书看,亲戚、邻居的书都想方设法借来看。他十几岁时,有一年春节,母亲叫他担两捆楂子去城里卖,然后买几根油条回家包饺子过年。但他却用卖楂子的钱买了书,书名叫《巧合奇缘》,而买油条的事被他忘得一干二净,为此事回家还挨了一顿打。这个故事是2002年11月,瑞环同志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即将离开政协主席岗位之际,在九届政协第十九次常委会议上所作的回忆。这篇讲话作为《务实求理》一书的代序收入了书中,这个故事也早已广为流传。 例二:瑞环同志“恶补”文化知识。同样是在上边那篇讲话中,瑞环同志回忆了他的这段经历。他说,他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他的文化知识、建筑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几乎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的。他知道自己底子差,所以几十年来一直在补课,有时简直是“恶补”。由于他很早就当了劳模,又是突击队长,不脱产,还得多干活,学习的时间只能从比别人更少的休息中去挤。晚上读书时,为了不影响别人睡觉,他就常常到路灯底下去学习。在路灯下看书,夏天还好办,冬天就只好穿上棉袄、大头鞋,戴上口罩。由此所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当然,有一分耕耘便会有一分收获。叶小文同志在 6月10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改进文风的功底在“务实求理”》一文中就这样赞许道:“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详细] 包心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统一改革认识 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社会成员正当利益的根本维护与促进。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疏导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心理,把人们的利益诉求同社会变革与进步有机地统一起来、融合起来,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长期而现实的任务。 在社会主义全部历史进程中,以人为本与民主公正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以人为本,是引导社会成员科学地理解和推进社会主义的根本基点。民主公正,是对专制政治和社会差异的本质超越,是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本质的最基本方面,是梳理社会成员利益诉求、增进社会成员价值共识、消解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使现实社会保持正确方向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在我国现阶段,坚持用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尤其需要突出地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在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基点上增进人们对改革发展的共识。在改革开放已进展30多年后的今天,如何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进一步凝聚广大社会成员对改革发展的共识,成为思想道德领域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对于党和政府的改革决策和发展措施,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许多思想认识问题由此而滋生,继而引发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上世纪80年代那种对改革发展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现象,似乎很难再出现了。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高度加以深入分析和正确疏导。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改革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赋予人民群众以更多的自主权。这样的改革,一方面使长期受压抑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同时改革也给人们带来了显著的实际利益,因此人们对改革由衷拥护、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尚未触及某些根本性的体制和制度,因而诸多深层矛盾和问题没有明显暴露出来,改革的阻力和困难度较小,人们对这样的改革充满信心、寄予厚望。这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心齐气盛的改革舆论氛围和认识氛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各项改革在 80年代基础上长足发展,人们从改革中得到的实惠也比80年代显著增加,然而由于改革进入全面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制度新体制阶段,改革触及了许多过去未曾暴露的体制和制度中的深层矛盾,这就使得改革进程显得艰难和沉重起来,改革的阻力和困难度也相对增大起来。[详细] 湖南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近期,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按照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批示精神,明确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从“抓点”向“抓面”、从“上层”向“基层”、从被动向主动、从突击向常态进一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着力在“广泛”、“深入”、“持久”上下功夫,推动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1、立足“广泛”,确保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全员参与。一是开展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对全省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专题部署,根据省直机关单位的特点,选择20个崇尚学习、学用有成的单位作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开展企业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结合国资委和监管企业实际,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纳入企业年度工作目标贵任体系、治理体系、中心组学习管理考核体系,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夯实企业发展基础。三是开展学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组织开展争创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学习型教职工党组织、学习型领导、学习型党员的“五先进”活动。四是开展农村学习型当组织建设活动。结合农村乡镇、社区、村组特点,开展“全民阅读进村组”、“服务‘三农’读物大联展”、“五下乡”、“党员干部夜宿农家”等活动。五是开展城市社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根据社区成员不同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实际需要,举办“学习节”、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组织开展评选学习型家庭、“学习之星”等活动。 2、立足“深入”,确保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不走过场。一是通过明确“做什么”求深入。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把近期全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任务细化为制作电视纪实专题片《学习的力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宣讲等32项工作。二是通过落实“谁去做”求深入。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的要求,对近期工作进行责任分工,明确了责任单位、主管领导和具体联系人,做到工作目标明确、时间节点清晰、责任落实到人。三是通过督查“做到什么程度”求深入。规定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要求各责任单位对所承担任务明确时间安排和工作进度;建立项目目标化问效机制,及时建立和启动对每个项目执行过程的问效机制,增强实现项目目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项目督查通报制度,定期对各地部门各单位项目推进情况开展督查,督查结果以适当形式通报。近期,省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各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情况进行了一次督查,对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保障不力的有关地区有关部门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并提出了整改要求。[详细] ■ 理论探讨 编者按: 7月1日,我们党迎来了89岁生日。89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人们无不感慨万千。经过89年的峥嵘岁月,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89年的光辉岁月,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领导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走上了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开创了亘古未有的宏图伟业。 ·人民日报社论:争当时代先锋 永葆生机活力 今天是我们党诞辰89周年。经历了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700多万名党员展现出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焕发着更加旺盛的创造热情。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勇敢担当历史使命,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重要法宝,动员和组织全党力量,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夺取胜利。历史充分表明,我们党历经风雨砥砺而坚强屹立、兴旺发达,就在于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保持党的性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在于党始终深怀忧党兴党意识,以强国富民为己任,依靠自身建设不断激发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正在开展的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我们党将自己的执政理念化为行动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党将自己的根本宗旨融入时代的生动实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和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我们党是一个执政61年的大党,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始终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任务光荣而艰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严峻复杂考验,党内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全党同志惟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清扫政治灰尘,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尽心竭力造福于民,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现代化航船劈波斩浪不断前行。 我们党是一个走过89年光辉历程的大党,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开辟前进道路的强大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功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忧党之心转化为兴党之责,着力推动科学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规划、思路和举措,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掌握社情民意,协调各方利益,拓宽诉求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着力服务人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力加强基层组织,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只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率先垂范,我们就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详细]
·《求是》评论员:大力推进党的建设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89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人们无不感慨万千。经过89年的峥嵘岁月,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祖国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在欢庆党的生日之际,中华大地到处唱响着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在当代中国,能够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巨努力。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还存在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在这样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纵观党的历史,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特别是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有效地提高了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详细] ·李忠杰:89年来中国共产党干了三件大事 7月1日上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谈全国党史工作和全党学习党史问题,并与网友在线交流,以网络互动的形式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9周年。 中国共产党已经有89年的历史了,明年又将迎来90周年。怎么看待中国共产党将近90年的历史?李忠杰表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以改造中国、振兴中华为已任,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果概括来说,大体上可以说89年来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件大事就是推进改革开放,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如果要概括我们的党史,可以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和飞跃的历史;是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经历各种风险和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详细] 张荣臣:人民的选择,正确的选择 浙江嘉兴南湖,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1921年8月初的一天,参加中共党员一大的代表,从上海北站坐早班火车来嘉兴,在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64年4月5日,“一大”代表董必武同志视察南湖,仔细察看纪念船后欣然题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1991年3月18日彭真同志登临纪念船,深情地说:“这船不大,但前途远大,有了这艘船,才诞生了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当我们站在这艘红船面前,任何一位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中国共产党已经建党89周年了,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 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是近代中国人民努力奋斗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因此,建立一个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是中国革命的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就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一历史要求建立起来的。自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数仁人志士英勇奋斗,甚至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由于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都没有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英勇地挑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成立伊始就立即投入了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的革命斗争。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以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优良的作风,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甚至是常人难以想象、更无法克服的困难,经过28年血与火的拼搏,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胜利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时代重任,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1949年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缺乏经验和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前无古人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按照人民的要求,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出现了重大失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经济上,我们在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们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详细] ·陈志刚: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挑战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89年的风风雨雨。89年后,无论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 一、新世纪新阶段世情的新变化及对党的建设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党的执政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要培养全球眼光,准备把握全球形势,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全球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事件可能影响世界,世界发生的事件也可能影响中国。生产因素的流动超越国界,全球问题的处理也需要全球各国共同承担,内与外的界限在一些领域中日渐模糊。这就需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关注国内国际事件的密切联系,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充分考虑国内问题的国际影响,也要充分考虑国际事务对国内的影响。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既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合作,化解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也要科学分析金融危机的本质,重新审视我国以往的一些涉外经济政策,而不能盲目地“接轨”,为我国经济安全构筑起巩固的防线。 第二,要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摆在突出位置。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密切联系,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以加强合作交流为幌子而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图谋,窃取我国经济、军事情报,也要警惕一些国家以治理全球问题为由而干涉我国内政。 另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加强国际合作,谨防腐败分子逃出国门。[详细] ·《光明日报》社论:为鲜红的党旗增光添彩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纪念日。我们向领导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致以崇高的敬礼,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7799.5万全体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祝贺! 89年前,英勇无畏的中国共产党人点亮革命火种,打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89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坎坷,排除万难,赢得了革命的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的历史;就是古老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放射灿烂光芒的历史。这89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无数奇迹,气壮山河,彪炳史册。 89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总结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新时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最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只有党的基层组织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都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强大力量。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分布广泛、严密完善、富有活力,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国的社会越是深刻变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是艰巨繁重,我们就越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详细] ·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三大历史性转变,集中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和人民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 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不渝地担当起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的重任,艰辛探索实现民族独立富强、人民解放幸福的正确道路,及时有力地领导并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受尽奴役压迫到“站起来了”、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民族和人民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伟大历史性转变。在推进中国社会历史性转变的进程中,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提高,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实现。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推翻腐朽的上层建筑,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利益的新社会新国家,成为近代以来民族民主革命的主题。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开辟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光明前景。从此,一个任人宰割、四分五裂、独裁专制、民不聊生的旧中国不复存在,一个独立自主、和平统一、人民民主、文明幸福的新中国如同一轮朝阳升起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为指导思想,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成熟,从党内“左”、右倾错误中吸取教训,正确认识和解决了什么是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怎样进行中国革命等重大问题,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我们党领导实现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科学指南。[详细] ■ 学习问答 ·何谓“紧迫感” 答:不断增强紧迫感,是中央近年来反复向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一个要求。何谓紧迫感?为什么要反复强调紧迫感?这需要我们紧密联系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来深入思考和把握。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所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这是中央对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一个总体判断,也是中央反复强调增强紧迫感的根本出发点。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在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机遇可遇难求、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强紧迫感,及时发现机遇,准确把握和利用机遇加快发展,否则就很可能丧失机遇,丧失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国际上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大量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这些都向我们提出了不容回避的挑战。有效应对挑战,同样需要我们增强紧迫感,及时发现问题并推动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从具体内涵来说,紧迫感与三种意识紧密相连: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纵向比,我们完全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但与此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深刻转型的同时,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难以预测。在这种形势下,只有不断增强紧迫感,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胸怀大局、着眼长远,踏踏实实地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才能有效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不断增强紧迫感,需要培养雷厉风行的工作态度和办事作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就会贻误发展机遇、影响发展进程。决不能因为心理压力加大就背上包袱、放不开手脚,甚至怨天尤人、放弃努力,而应当把压力化作动力,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工作状态。当然,不断增强紧迫感,不等于急功近利、盲目冒进。决不能因为加快发展步伐就脱离实际,搞出种种“烂尾工程”、“豆腐渣工程”,而必须坚持求真务实、谋定后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实现决策和工作的科学化。 ·清新文风从哪里来 答:我们党历来反对不良文风,党的领导人一直带头改进文风,倡导弘扬“短、实、新”的清新文风。那么,清新文风究竟从哪里来呢? 从独立思考中来。一篇真正吸引读者的文章、打动听众的讲话,不在于有没有华丽词藻的修饰,是不是对仗工整的四六句式,而在于有没有独到的见解。没有思想,文章就没有灵魂,讲话就会装腔作势。弘扬清新文风,必须从独立思考开始。想好了再写、想透了再说,这是作文讲话最基本的要求。以己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领导干部研究问题、布置工作、总结汇报更不例外,必须深思熟虑。革命战争年代,党的领导人都能一手拿枪杆,一手拿笔杆,留下了许多经典文献,何况现在和平时期,更有条件充分思考和研究问题。也只有自己动脑,自己动笔,才能“采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否则,交给秘书写,照着稿子念,不假思索讲,即使篇幅短了,也不会带出好的文风来。 从平等话语权中来。现在,只要登上权力宝座,怎么说都有人鼓掌;只要大名一挂,写得不怎么样也有地方发表,权力意志助长了话语强势。弘扬清新文风,必须破除领导干部的这种话语权优势,改变领导干部居高临下的发言习惯,减小领导讲话的排场规模,减少对与会无关人员的“绑架”,变主席台为发言席,通过多开草坪会议、听证会议、辩论会议等等,搭建干部群众平等交流的平台,让领导干部走到群众中来讲话,请群众点题,集思广益解题,谁说得有道理就采纳谁的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话语权和表达权。这样,写文章才能正确定位,说话才不会出格。 从优化语言环境中来。常言道,要言不繁。文章不是块头越大越好看,讲话不是越长越精彩。但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偏偏喜欢写大文章、做长报告,这与一些地方的语言环境不无关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有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讲话习气和文章风格。弘扬清新文风,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解决不良文风“污染”问题,重在正本清源。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讲真话实话短话,少讲为什么,多讲干什么、怎么做,对空话套话长话进行瘦身减肥。学会掌握和运用群众语言,保证自己讲得明白,别人听得进去,能够照着落实。积极推行点题汇报、限时发言、指定专人报告等制度,引导干部群众开口就讲实话,提笔直奔主题,使“短、实、新”的语言风格蔚然成风,形成弘扬清新文风的常态环境。 从加强监督中来。不良文风影响着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全体社会成员都有义务纠正不良文风,弘扬清新文风。要从我做起,带头不说废话、不写冗文,主动对唱高调、打官腔、说大话的现象予以坚决抵制,对言简意赅、一目了然的文章给予掌声喝彩,营造弘扬清新文风的激励导向和鞭策氛围。推行重大会议审批和预告制度,统筹会议安排,切实控减文山会海。开展群众代表旁听会议、利用网络媒体“晒文晒言”在线打分,邀请群众当评委,鼓励网民来拍砖。如此一来,人人言而有责,清新文风肯定会朝我们扑面而来! 如果您有问题,请点击这里提问,我们将在线为您解答。
■ 名词解释 ·选任制 【选任制】选任制,就是按照有关法律、章程的规定,通过民主选举方式确定任用对象的一种干部任用形式。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宪法和选举法规定,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人。选举通常是定期进行的,并对领导干部的任期有明确的规定。实行选任制,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民主推荐干部是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和形式。即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干部和群众投信任票,或召开座谈会,推举领导干部人选,供组织上考察挑选,对合乎条件者予以任用。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中,把“民主推荐,广泛听取意见,提出选拔对象”,列入选拔任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程序。这是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为广大干部和群众参与国家政权建设,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行使其民主权利,为防范和反对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也有利于减少和避免用人上的失当。选任制干部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中坚,是人民直接授权的主体。实行选任制应注意加强选举工作的民主管理,使党员代表和人民代表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严禁个别人利用选举拉票贿选,搞非组织活动。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除此之外,避免人大选举的走形式问题等,也都是选任制实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委任制 【委任制】委任制,指由领导任免机关严格遵循相关程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采用委任的方法委派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一种制度。委任制是目前我国使用最普遍的干部任用形式,是我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基础。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任用,包括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员的提名和任命,以及政府各部门领导机关对本单位各级行政负责人和普通工作人员的任用,一般都采用委任制的形式。党的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普通工作人员一般也实行委任制。实行委任制,权力集中,任用程序简单明了,有利于统一指挥和政令贯彻。但委任制有时容易受个人主观片面性的影响。为了避免产生用人失当的现象,委任干部,特别是委任领导干部必须走群众路线,严格考察,按照规定的程序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 ·聘任制 【聘任制】聘任制,指用人单位运用合同(契约)形式聘用工作人员的一种任用制度,又称“聘请制”或“合同聘任制”。按合同(契约)规定,用人单位有聘用和解聘的权利,个人有应聘和辞聘的权利。合同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及有效期限,合同期满,经双方同意,可以续聘。聘任制是我国干部任用的一种形式,它分为选聘和招聘两种。选聘,叫选聘合同制,即干部经过考试考核,明确职责、待遇和聘期,签订合同。招聘,以劳动人事部1984年初发出的《关于做好招聘工作的通知》为据,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来源应以内部交流为主,外部引进为辅。实行聘任制,既有利于保证合同期内用人单位和受聘者个人的工作稳定性,又能够拓宽选拔渠道,有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调整干部结构,在制度上激励干部奋发上进,扩大用人单位灵活的用人自主权;有利于促进人才竞争、人才流动,有利于发挥干部技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利于“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社会风气的形成。 近年来,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中,许多企、事业单位实行干部聘任制,冲破了领导人员职务、待遇和干部身份的终身制,提高了工作效率。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了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2006年1月1日实施的《公务员法》第十六章明确规定,“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虽然相对于公务员职位常任制公务员聘任制只占辅助地位,但毕竟已开始在中国纳入国家法律。许多地区,如深圳、上海浦东、昆明、温州等地,也已展开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工作。实行公务员聘任制,有利于革除公务员招考弊端,推动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