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要 目 ■ 新闻综述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栏 •李毅中:新型工业化“新”在哪 •万钢: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出切实贡献 •蔡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厉以宁:现在正是推进经济转型最佳时机 •邵景均:努力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姚洋:中国模式及其前景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专栏 •刘云山: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杨衍银:以高度政治自觉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王长江:学习与发展相结合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最好途径 •高新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辛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高太平:什么是“学习型党组织” ■ 理论探讨 •严格执行四项监督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高新民、许耀桐解读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 •干部选任监督有了“操作指南” •用人监管趋“紧”成主流导向 •四项监督制度:遏制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组合拳 •着力“四个坚持”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 学习问答 •为什么把建设学习型政党放在党建首位 •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推进学习活动吗 ■ 名词解释 •领导班子专业结构 •领导班子知识结构 ■ 新闻综述 胡锦涛会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代表时的讲话 尊敬的俄罗斯老战士们,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 你们好!很高兴来到莫斯科出席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5年前,我曾在这里同部分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东北战场战斗的俄罗斯老战士见面。今天再次同新老朋友见面,感到十分亲切。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各位老战士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70多年前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和平带来空前灾难。世界各国人民同仇敌忾,携手反击法西斯侵略者,保卫世界和平。苏联军民浴血奋战,从保卫家园到攻克柏林,2700万苏联军民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篇章。英雄的苏联军民不仅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与此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太平洋主战场上,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3500万中华儿女为国捐躯。中国人民以不屈的抗争和顽强的战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亚洲的企图,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我们不会忘记,在这场极为残酷的较量中,包括今天在座老战士在内的大批苏联红军远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肩并肩对日作战,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许多优秀俄罗斯儿女在中国大地上献出宝贵生命。中俄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这种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友谊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也是中俄世代友好的坚实基础。几十年来,我们始终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中俄英烈,永远铭记他们用生命铸就的历史功勋。 在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深感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战略协作,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温家宝:抓好七项工作 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国务院今天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张德江、王岐山,国务委员刘延东、梁光烈、马凯、孟建柱出席会议。 温家宝指出,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国务院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但完成“十一五”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今年一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化工等6大高耗能行业加快增长,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上升3.2%,大大增加了后三个季度的工作压力。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各级政府必须向人民兑现的庄严承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的承诺不能改变,决心不能动摇,工作不能减弱。 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 习近平讲话 中央党校今天举行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典礼并讲话。他强调,积极倡导、大力弘扬优良文风,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领导干部要把改进文风作为一项工作要求,身体力行、勉力而为,在弘扬优良文风上不断取得新进步。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为培育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文风而努力。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全党抓文风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的优良文风逐渐得到恢复,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发展。同时要看到,改进文风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当前文风上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习近平强调,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损害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感召力、亲和力。按照四中全会要求改进文风,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改进文风,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很重要。一是短。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宜短则短,宜长则长。二是实。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新。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语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 习近平强调,积极倡导、大力弘扬优良文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领导干部改进文风,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要勤于学习。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此作为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不断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充分合理地继承和运用。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积累厚实了,才能厚积薄发,言之有物、深入浅出地讲话、写文章。二要增强党性修养。坚持以德修身,努力成为高尚人格的模范,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样讲出的话、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感染力、亲和力。 李克强:扎实有序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来到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看望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和救灾人员,重点考察灾后恢复重建、灾后防疫等工作,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指示精神,扎实有序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着力解决受灾群众基本民生问题。 地处三江之源的玉树,正在顽强地走出大地震带来的伤痛,恢复重建家园工作逐步展开。10日至11日,一直心系玉树灾区的李克强深入受灾村庄、灾民安置点、废墟清理现场、医院临时帐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工地,察看灾区群众安置情况,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在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群众生产生活遭受极大影响。10日下午,李克强一到玉树,就直接驱车赶往结古镇禅古村考察灾民安置和住房重建情况,这里是先行开展灾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两个试点村之一。在通往村庄的道路两边,李克强与僧俗群众亲切交谈,询问灾情;在为灾民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他关切了解各类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和救灾物资发放情况。食品够不够吃、衣物够不够穿、御寒被褥能不能保证,孩子上学问题如何解决,他都一一询问,耐心察看。李克强叮嘱有关方面,一定要采取更加有力、更加周全的措施,确保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确保食品安全。 昔日经常举办群众性活动的玉树赛马场,如今成了上万灾民的集中安置地,一顶顶帐篷绵延相连,秩序井然。11日上午,李克强来到这里看望灾民。他走进帐篷里,详细了解他们的衣食起居和生活状况;来到围拢前来的各族群众中间,同他们倾心交谈。李克强鼓励大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各方面支援下,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他还嘱咐灾区青少年好好学习,增强本领,长大后为玉树发展、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贺国强:为央企和中央金融机构反腐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人民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姜洁)中央纪委监察部今天在北京召开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各有关部门及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大力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为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贺国强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骨干和中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央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是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领导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李源潮:围绕科学发展中心任务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人民网北京5月7日电 (记者李章军)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7日召开第一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李源潮指出,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保证中心任务完成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4月6日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议以来,创先争优活动在各地各部门陆续启动。多数省区市和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已作出动员部署。各级党组织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行动,总体进展顺利。 李源潮指出,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基层党建的经常性工作,重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在平时工作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完成本单位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中心工作谋划创先争优活动,联系基层实际设计争创主题,调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防止形式主义倾向。要把党委领导与系统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明确各行各业创先争优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把弘扬先进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宣传结合起来,介绍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带动全社会形成争创先进、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 李源潮指出,创先争优活动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县一级是关键。县级党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创先争优活动抓实、抓具体、抓出成效。要注意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认真落实惠民利民政策,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努力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栏 李毅中:新型工业化“新”在哪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到强。对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该如何理解?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如何?当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路径和载体是什么?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 工业园区存在着数量过多、过散,特色不鲜明,产业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总体情况。 李毅中:近年来,我国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各类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目前,经国家公示的省级以上开发区1568个,其中各类国家级开发区222家,还有各类功能区、集聚区、工业集中区数千家。东部沿海省市工业园区实现产值已占到本区域工业产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也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成为繁荣区域经济,推动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记者:工业园区快速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李毅中:在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园区数量过多、过散,有的园区规模偏小,产业规模效益不够;有的园区规模虽大,但特色不鲜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有的园区龙头企业带动性不突出,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部分园区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附加值较低,处于价值链低端;园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足等。上述问题制约了工业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全文] 万钢: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出切实贡献 面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科技融入经济主战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有力地促进产业振兴,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体会到:科技工作融入主战场,意味着科技必须更加贴近经济、贴近市场,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新空间,支撑经济发展;科技融入主战场,意味着科技必须更加贴近民生,关注民生需求,加强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科技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科技融入主战场,意味着科技要更多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要掌握发展规律,超前部署,把握发展环节,创新商业模式,引领经济发展。 进一步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需要发挥科技和经济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科技要积极面向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经济要主动依靠科技创新,要真正把发展思路转变到创新驱动上。研究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区域发展的问题,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制定规划,优化资源配置,真正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使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道路。[全文] 蔡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变革中,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振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落实和保障。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理解新形势下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我体会主要应把握以下五点: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大批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构建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显著增强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我们必须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力度,激发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只有实现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才能为我们在文化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我们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大力推进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利用先进技术培育、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全文] 厉以宁:现在正是推进经济转型最佳时机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就已提出,为什么推行得相当缓慢,为什么到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风暴冲击以后,我们才痛定思痛,感到经济转型的重要呢?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主体,在经济增长阶段内缺少对国际经济前景的正确认识,总认为现在日子好过,何必考虑未来?例如,对广东一些出口导向的企业来说,他们认为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对资源的大量使用,还可以使自己的产品继续保持销路,而一旦国际金融危机来了,国际市场萎缩了,这时候想产业升级、产品调整就困难了。加之,企业融资困难加大,一般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经济转型的。 尽管广东省在2008年和2009年一再强调要“腾笼换鸟”,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处境困难,为了避免失业大量增长,地方上的一些人对推动经济转型也感到力不从心。 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看到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也要考虑到推行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现在经济回升了,市场活跃了,应该说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 2010年春季,广东出现了招民工难的问题,这说明了两点。第一点,外出农民已经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所出来的那批人,当时他们只考虑收入,只要城里打工的收入比农村收入多,他们就愿意在城里打工。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新一代农民工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的对比,他们不只是考虑在城市打工的收入,他们也重视到成本,大家意识到外出打工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为什么?因为对他们来讲,离家出走这就是最大的成本!离开妻子儿女,他们怎么生活,怎么照顾她们?这也是成本。因此,他们宁可选择就近打工,何必到珠三角来呢?这说明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另外一点,如果农民出来打工,但技术水平又达不到广东企业的要求,同样广东这边也不需要他。因此可以看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尤其重要的问题。[全文] 邵景均:努力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众多领域和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先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即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所谓思想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研究问题的路子和方式。思想方法很重要。我国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所说的“器”,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思想方法。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解决思想方法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事实充分证明,正确道路的开创往往以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为先导,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以正确思想方法的运用为前提。今天,虽然我们面临的环境条件和目标任务不同了,但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并没有改变。思想方法不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所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当努力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从总体上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但从实践来看,它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其中有“立”也有“破”,因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 从“立”的一面说,需要进一步培养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注重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而做到这些,就要开阔视野,学会用世界眼光观察问题、分析形势,把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参照;就要着眼长远,注重从战略层面谋划思路、制定措施,把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就要搞好结合,坚持根据自身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子,把解决影响和制约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全文] 姚洋:中国模式及其前景 中国在制度转型和经济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道路;同时,中国的许多经验对世界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这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中国形成伟大的理论。反过来,既然中国的经验具有世界意义,那么,中国是否就可以摆脱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决定未来20年中国走向的最重要问题。 中国模式是最近学界讨论得较多的话题。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经济总量增长了1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12倍;按现价计算,去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400美元,即将跨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这无疑是了不起的奇迹。那么,中国是否创立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这个问题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的角度来看,都非常重要。国内的意义在于总结过去、指导未来。过去30年的前20年都在改革,而后10年的改革,似乎中国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需要探索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在国际上,这涉及到中国如何将自己呈现给世界,以及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的问题。未来20年,中国可能还会保持高速经济增长,中国需要对自己在世界上进行正确定位。国际上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之说,前者代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后者提倡政府干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把代表前者却失败的美国和代表后者且成功的中国进行对比的风气更加盛行。比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狄忠蒲(Bruce Dickson)在最近一篇文章里就认为:“‘北京共识’认为,高速经济发展需要以增长为目标的政治精英的积极领导,同时,为了保证这些增长政策的实施并限制对平等和社会福利的需求,威权统治是必要的。”然而,这个对中国经验的总结是错误的;如果威权体制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则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应该有高速的经济增长,而过去30年的市场化改革也没有必要了。事实却是,如果没有市场化改革,中国不可能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同时,把“华盛顿共识”当作对新自由主义的总结、把“北京共识”当作对威权体制的总结本身就是对这两个“共识”本意的误解。“华盛顿共识”是由时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其本意只是对新古典经济学政策的总结,而新古典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有着显著差别;“北京共识”是由时任《新闻周刊》驻京记者的约舒亚·雷默提出的,主要包括创新、平等且可持续增长和独立自主三点内容,并不涉及政府的性质问题。国外一些人把中国模式贴上一个扭曲的“北京共识”标签,其意实际上是要贬损中国。中国的成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可以效仿的榜样,西方一些人对此高度警惕。把中国的经济成功归功于威权体制,表面上看是学术观点,实质是想通过贬损中国达到阻止其他国家效仿中国的目的。[全文] ■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专栏 刘云山: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理论武装工作、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契机。为推动这项工作,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和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开局很好、态势很好。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而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新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带有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措施、落实各项任务,大力倡导科学先进的学习理念,培育永无止境的学习精神,探索管用有效的学习办法,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工作本领,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一)明确方向目标,围绕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深化党员干部学习。中央强调,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以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为基本目标,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在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工作本领上取得新成效。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根据这一要求找准着力点,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效果。一是着眼提高理论素质深化学习。要突出抓好理论武装这一首要任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二是着眼提高党性修养深化学习。要以理想信念为重点,结合社会思潮发展变化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六个为什么”等重大问题上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当前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关注度很高,容易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困惑。要引导党员干部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当前主要解决“七个怎么看”,即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把思想统一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三是着眼提高工作水平深化学习。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党员干部把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统一起来,使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成为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过程,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过程,成为提高工作能力和本领的过程。当前,要特别注意把加强学习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在复杂形势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详细] 杨衍银:以高度政治自觉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是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关,把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全局性、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积极推动。 中央国家机关是党代表人民执掌政权的领导机构,直接参与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挥着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中央国家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切实走在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前头,肩负起中央国家机关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央国家机关工委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高度重视学习制度建设,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2004年,工委以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活动为载体在中央国家机关率先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几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注重把提高党支部的学习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抓好学习培训、加强实践锻炼、严格组织生活、加强沟通交流等方法途径,促进了中央国家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利用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马凯同志在中央国家机关第二十四次党的工作会议上专门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明确要求。工委印发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中央国家机关实际出发,明确了基本要求、学习重点、学习形式、学习制度、组织领导等内容,确保中央国家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坚持把服务大局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促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要归结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中央国家机关掌握着公共资源的决策权、审批权、支配权、检查权等重要权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抓出实效,就必须突出自身特色,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确保各部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全局性重要作用。 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学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学习,深化认识,领会精髓,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中央国家机关切实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使命的保障。工委在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大、政协等重大会议召开后,迅速就中央国家机关的学习作出部署,要求各部门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结合本单位中心工作开展学习贯彻活动;同时,通过组织高质量的辅导报告会,帮助大家深入学习中央精神,增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详细] 王长江:党解决自身问题还得靠创新和学习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秦华)今天上午,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访谈其间,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自身建设问题已经成了改革的关键问题,党必须对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作出及时的回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前提下不断提高理论创新能力,要解放思想,提高学习和研究能力,学习西方政党中规律性的东西为我所用,不断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我们在实践当中看到,以马克思主义做指导也未见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恰恰有的政党不但垮掉了,自己失去了执政的地位,连自己的党也不存在了。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是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最重要的一点。”在访谈中,王长江竭力向网友强调理论创新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前进当中探索自己的道路,代价肯定是要付出的,但是代价付出的时候还是要讲成本,尽量地减低它的成本,这才是一个聪明的政党的所作所为。所以,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学习当然是要借鉴经验。” 王长江指出,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要切实的认识到党的问题成了关键问题。30年的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深水区”,很多的矛盾和问题到了很深的层次,很多问题已经盘根错节联结在一起,最后落到一个点就是党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问题。王长江称赞邓小平20多年前就提出 “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精辟论断。 王长江谈到,在“深水区“问题上,要抓住了最主要的东西,明确的主线,那就是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把党的建设提升到规律的角度去认识,提升到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的角度去认识。过去缺乏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认为既然党的建设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想怎么建设怎么建设,如果违背了党建规律,可能带来失去合法性和老百姓的信任隐忧。他强调,不能简单地就问题谈问题,需要把问题系统化、理论化,加以提升,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进行规律性的把握。 王长江认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政党作为一种组织必须要对周围环境、体系出现的新变化作出回应。他指出,政党从哲学的意义上理解是一种组织的生存状态。每一个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里面生存、发挥作用的。一个组织要能够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必须和周围的环境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周围环境变化了、体系变化了,你这个组织只有适时地做出应对,你才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党应该如何应对,如何有效执政?”,王长江从两个方面谈了对问题的认识: 王长江指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更好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新问题。他说到,现在时代有一些变了,一些结论肯定要变化,所以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在实践当中看到,以马克思主义做指导未必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恰恰相反,有的国家不但垮掉了,失去了执政的地位。归结到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能用一些过去得出的结论,直接套用目前的现实。当下,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东西,世界观、方法论还是适用的,用辩证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还是最最基础的方法。而今天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党要深刻吃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需要运用世界观、方法论与时俱进的解决现实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自己、调整自己,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详细] 高新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建设学习型政党绝非把学习本身当成目的。即学习本身不是目的,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学习只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的。学习型政党借鉴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而学习型组织原本是企业管理、自组织管理理论中的一部分。什么是学习型组织是有争议的,但其核心观念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以达到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目的。这里的要旨就是把学习当成手段与途径,最终目的还是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当这一概念运用于政党组织时,所谓学习型政党的内涵虽有一定的变化,但在核心层面吸收了学习型组织的意义,即通过不断学习,学会系统思维,转变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全面素养,达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目的,同时实现组织自身的持续发展。学习只是途径、手段,学习型政党只是通过这种途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特有目的。 具体地讲,提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现实目的,一是提升能力、转变观念和执政方式。当前的形势不仅与改革开放前不一样,甚至与改革开放的初期、中期也大不一样了。长期执政、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考验是摆在党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党的政治能量并非随着执政时间的推移而天然增长,党的执政地位也并非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关键在与党能否把握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规律,关键在于党能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得到人民的认可。这就需要我们有观念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二是在提升能力的基础上,体现先进性。党的性质是两个先锋队,先进性表现在站在时代前列、紧跟世界潮流,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种对时代性、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也同样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学习,不断追寻真理,追寻规律。没有持续学习的精神,是不可能获得这种能力的,也不可能称之为先进性的。 在这一问题上,还需要强调一个观念:中国共产党虽然长期执政,但党本身既不是国家也不是群众自治组织,党就是一个生存于社会中的政治组织,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反映和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党能够长期执政完全依赖于社会的认可、支持。党虽然不需要像多党制国家那样和其他党竞争,但是,党如果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同样要失去执政地位。因此,强调危机与忧患意识,通过不断学习以提高自我更新能力,在开放的系统中全面提升组织的素养与能力,就是摆脱忧患、把危机化为机遇的重要一着。[详细] 辛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理论要想进入实践领域就必须要有实践的形态。当代中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一些理论梳理,并且尝试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是原则与灵魂,而不是具体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四个方面的内容很系统、很全面、很丰富,但没有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其实,我们要认识到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这四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符合这四条要求。这四方面内容的阐述让我们明确了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1.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达出社会主义的精髓。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必然要有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内容。比如说,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个体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出发点是孤立的个人,个体性特征的价值观贯穿始终;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建立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的基础上,更多地把个体作为一个整体中的有机组成,在这样的价值思维下实现个体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趋向。这些不同中最关键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可以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它提升为价值层面的内容,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2.着眼于中国发展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当然要有中国特色,有中国意识,要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要能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中国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3.反映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是不能割断,也割不断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是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然要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精华。 4.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生存意义的支撑,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因而要有广泛的认同性与实践性。不能被社会大众实践的价值观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价值观即使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中也做不到,勉强而为只会名存实亡。[详细] 高太平:什么是“学习型党组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那么什么是学习型党组织呢?这一问题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本问题。学习型党组织的本质由学习的政治性质、学习主体、学习制度、学习方式决定并表现为政治化、组织化、制度化和互动式学习的特征。 一、政治化 学习是党组织的政治行为,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和一般学习组织区别开来。 “学习型政党”的第一含义是“政党”。政党行为都是政治行为,政党的学习当然具有政治性质。目标是行为的本质,如果说任何组织的学习都是为了实现各自的组织目标,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就是以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为目标的政治行为,学习成了党性的表现,也成了锻炼党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方法。作为政党战斗单位和“堡垒”的党组织的学习也当然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政治行为。也就是说,学习型党组织的本质就是体现于学习中的党性,如果不能在学习中体现党性,学习型党组织就成了一般的学习组织。对于学习型党组织来说,学习是当然的政治行为,讲学习就是讲政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要领导人民夺取新胜利、开创新局面,要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把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 把学习型党组织和一般学习组织区别开来,意义在于强化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政治责任感,在学习中树立政治意识、政党意识、执政意识。 二、组织化 学习是党组织的组织行为,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对学习的一般号召区别开来。 学习是以党组织为主体并在党组织主导下的组织行为。学习主体就是学习行为的参与者。基于党的政治目标,学习型党组织不把学习看成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组织行为。党组织必须围绕党的政治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设定学习目标、检验学习效果、设计学习制度、引导党组织提高学习能力。学习型党组织突出了党组织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强化了党组织的责任。这就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对学习的一般性号召区别开来。党组织要把学习纳入工作规划,党员要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做出专门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认真落实抓学习、促学习的工作责任制。学习作为组织行为,组织的团队成长、整体提升、共同进步就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但学习作为组织行为,是以党员个人的学习为微观基础的,组织作为学习的主导者,要激发党员、干部个人的学习热情,强化个人的学习责任,促进个人自觉学习。 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对学习的一般号召区别开来,意义在于强调党组织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责任,强化组织领导。[详细] 附:本期《小测验》栏目答案 1.A 2. C 3. A 4.C 5.B ■ 理论探讨 编者按: 最近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央组织部同步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在上述四项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颁布之后,中央组织部负责任接受采访,并就有关问题的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严格执行四项监督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最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四项监督制度的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台,为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供了制度化武器,为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对此,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期盼在贯彻落实上动真格、下功夫、见实效。 四项监督制度,是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总结基层探索和创新基础上制定的,形成了事前报告、事后评议、离任检查、违规失责追究的监督链条。《责任追究办法》细化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主体,界定了责任追究的主要情形,明确了责任追究的具体方式,是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杀手锏”;《有关事项报告办法》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应当报告的有关事项和审核程序,前移了监督关口,为选人用人安装了“过滤器”;《“一报告两评议”办法》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要向全委会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强化了全委会在用人监督上的作用,为评估选人用人效果提供了“度量衡”;《离任检查办法》规定市县党委书记即将离任时,要对其选人用人情况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市县党委书记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是一种“用人审计”。四项制度全面加以实施,将有力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健康进行。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不抓制度执行,制度就没有效果;不抓制度落实,就等于没有制度。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部门要增强原则性、体现战斗性,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得罪人。对报告的事项要认真审核,严格入口监督;对民主评议的结果要充分运用,做到奖优惩劣;对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要切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对查实的用人问题要纠正问责,不搞下不为例。要做好四项监督制度的宣传,将有关执行情况在党内和向社会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监督、参与监督、支持监督。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检查工作和巡视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有章必依、执行必严、违规必究。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硬任务,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要有硬措施。各地各部门要以落实四项监督制度为契机,加大对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整饬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干部人事纪律松懈现象,始终保持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在继续整治拉票贿选问题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买官卖官行为,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要密切关注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新变化新动向,不管刮的是什么风,不管风从什么地方来,都要坚决抵制。要建立健全自查自纠机制,坚持有案必查、鼓励自查、上级督查。坚持实报必查、查实必究、失职追责。既要发挥查处的惩戒功能,更要发挥查处的教育功能,做到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教育一片。[详细] 高新民、许耀桐解读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 高新民表示:首先,《办法》本身就是一个突破,现在有一些规定,比如选拔任用工作需向全委会报告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办法》本身就是突破,过去没有这方面的规定,现在有了就是突破。 第二,进一步理顺了党内关系,常委会和全委会的关系,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是全委会发挥主导作用,现在党明确规定常委会向全委会汇报工作,可是这个规定明确提出来“把选拔任用工作作为专题报告”,当然也可以跟年度总结结合在一起进行,但是明确规定了,就体现了党委的作用。毛泽东讲过党委的作用就是出主意、用干部,向全委会汇报体现了权力关系,这是一个突破。 第三,进一步扩大了干部的参与。一报告、两评议,都有明确的规定,哪一级的领导参与评议,哪一级新提拔的干部被评议,等于大家参与的面更广泛了。 第四,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有关事项报告规范化了。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里,哪些属于书面报告,哪些属于征求意见的,都有明确的规定,书面报告的五种情况,征求意见的七种情况,这些都是关键性的问题,是最容易产生“潜规则”的了。比如要离任,不到换届期间大规模调整干部,这时候很容易调整问题,必须事先报告,有规范化的规定。 第五,离任的领导。离任的领导在任期内,任用干部方面有没有问题,要做一个检查。这样的规定也是具有威慑力量的,这样的规定如此详细,一共12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这本身都是一种突破。 许耀桐认为,围绕着追究责任中心和重点来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有五大亮点: 一是,第一次明确划分五类追究责任主体: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和人员、以及其他有关的领导和人员。这五类责任对象既涵盖了干部选拔人员具有一定职责权限,能够对干部选拔任用结果产生影响的各类主体,同时又突出了负有重要责任的党委党组的主要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的负责同志这样一个重点。 二是,第一次针对有每一类追究责任的主体分别规定了应当追究责任的主要的情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了39种之多,非常的精细。 三是,第一次明确规定责任追究两个提起主体,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机关。 四是,第一次明确规定责任追究提起机制,有三种:第一,是对工作中发现群众举报或者新闻媒体反映的线索很清楚的,内容很具体的,就有组织人事部门提起这样的追究机制进行组织处理,也可以会同纪检检察机关进行不同的调查处理。第二,是受理举报,查处案件工作当中主动发现的要呈现哪些问题,这个时候可以由纪检机关进行提起做调查处理。第三,可以说有点被动,也就是倒逼机制,一些领导干部出事了,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或者行政职务以上的处分,并且在提拔任用前已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由组织人事部门提起调查处理。 第五,第一次明确规定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和法律处置这三种追究的方式。其中还分别规定了相应的“影响期”,比如说受到调离岗位处理的,一年内不能再提拔。引咎辞职和责任辞职处理的,一年内不能任用。降职处理两年内不能提拔。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仅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责任意识,也防止出了问题分不清责任。[详细] 干部选任监督有了“操作指南”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简称《责任追究办法》)的出台,是着眼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的长远之计而设计的,很好地适应了目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众所周知,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中央在2002年7月就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这个《条例》中,对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凡本地区、本部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应当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和分管领导成员的责任。 但是,究竟应该怎样进行责任追究呢?《条例》本身只是做出了原则的规定,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回答。这就需要专门制定怎样进行责任追究的条规和惩处措施,否则,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责任制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制度,还要有严密的责任监管和施以严厉的惩戒相配套。如果没有责任监管和惩戒办法的跟进,难免就会流于形式。所以,虽然《条例》已经颁布多年,但在现实中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仍发生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失了具体的、明细的、可操作性的责任追究制度。现在,这个法规文件的出台,是加强干部选任监督工作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弥补了制度系统性方面的缺漏,为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详细] 用人监管趋“紧”成主流导向 用制度管干部以及扩大领导干部选任和监管的民主参与,以保证党的组织领导的正确,已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选任工作的主流趋向。中组部开启的党用制度监管干部的导向,无疑将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地方在用人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的实践和制度创新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同时,中央组织部配套发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领导干部选任监督制度体系。 “责任追究制度”是对党委、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主要或相关领导干部或人员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和用人失察失误进行问责的制度;“报告工作制度”包括每年常委会须向全委会专题报告干部选任工作和在特殊情形下选任干部须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接受监督的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包括每年常委会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任工作和新选任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以及市县党委书记离任检查过程中进行的民主评议;“离任检查制度”是指市县党委书记在离任时对其任职期间履行干部选任工作职责情况进行检查的制度。 这四项新制度的推出和试行,一方面为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管建立了可操作的制度规范,同时也向全党发出了加强依法治党、用制度管干部的明确信号。如何从制度上防止干部选任工作存在的长官意志、唯亲是举、买官卖官、用人失察和有章不依等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像保护国有资产一样保护和增强花费大量成本培育起来的领导干部资源,这四项制度的试行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加强干部选任工作的制度监管,用制度管干部、用制度保护干部,保证党的用人正确,是试行这四项制度的宗旨和真正意义。 这四项制度监管突出的价值导向不同。“责任追究制度”重在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在选任中的违规和失察行为,以形成问责压力;“报告工作制度”重在规范和制约常委会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用人决策权限,以加强上级监督和全委会民主监督,防止用人权乱用和对干部选任工作的专断;“民主评议制度”重在对干部选任工作接受本级和下级领导同事的民主监督,以提高主要领导干部的公信度;而“离任检查制度”则重在检查结果和民主评议结果对拟提拔的市县党委书记升职的影响。其中,民主评议制度与离任检查制度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对民主评议满意度不足2/3以及在履行干部选任职责有违章操作和用人失察等严重问题取消其提拔资格的规定,对市县党委书记正确履行干部选任职责有很强的制度约束力。[详细] 四项监督制度:遏制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组合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断趋于完善,一大批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带领人民群众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但也要看到,我们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正之风,致使一部分领导素质和道德水平较低的人混入党的干部队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不健全。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简称《责任追究办法》),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简称《有关事项报告办法》)、《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简称《“一报告两评议”办法》)、《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简称《离任检查办法》)。可以说,这四项监督制度是中央打向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组合拳,显示了中央肃清吏治、净化官风的决心。四项监督制度配套衔接,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其制度理念凸显“四个更加”。 一、民主公开更加充分 民主公开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改革方向,也是《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近年来,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在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的过程中,把扩大民主体现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在推荐环节要求选拔任用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除个别特殊情况可由组织推荐外,凡是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程序的,不能列为考察对象。在考察环节实行考察预告制度,在考察干部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讨论决定环节,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必须保证与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举手或者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由集体作出决定。在监督环节,实行任职前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尊重民意。但是,由于《干部任用条例》对于违规选拔任用干部的责任追究并没有提出科学严密、操作性强的制度办法,致使在选拔任用干部的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等环节中民主公开仍不充分,仍然存在一把手说了算、任人唯亲的现象。这次中央和中组部联合出台的四项监督制度,加大了选人用人民主公开的力度。《责任追究办法》对违背民主程序任免干部的,要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包括违反干部任免程序和规定,个人指定提拔、调整人选的;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的;不按照规定召开党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的;个人决定干部任免或者个人改变党委(党组)会议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的;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的。同时,把“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或者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的”、“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选人用人方面问题突出、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加大了问责力度。《有关事项报告办法》明确规定,不经民主推荐,由组织推荐提名作为考察对象的,应当按照要求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为了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开公正民主,防止任人唯亲,对于破格提拔干部的、集中调整干部数量较大的、领导干部的近亲属、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提拔任用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一报告两评议”办法》要求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这项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切实发挥全委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监督。《离任检查办法》要求对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任职期间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是对市县党委书记本人及其任职期间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情况和市县党委近期新任用的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这项制度意在加强对市县党委书记选拔任用干部的监督,能够有效防止离任前突击提拔调整干部。[详细] 着力“四个坚持”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最近,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央组织部同步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这4个法规性文件的出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配合下发的3个《办法》与《责任追究办法》,共同构成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监督链条,为防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有力武器,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制度保障。就此,笔者从理论顶层和实践操作层面思考,认为事前报告是基础,事后评议是重点,离任检查是根本,失责追究是关键。 事前报告是基础。中组部出台的《有关事项报告办法》,重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事前监督和上级监督,以严把领导干部队伍“入口关”。近年来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检查和查处违规用人问题时发现,由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性办法,不少地方对应报告的事项不报告,导致提拔干部把关不严、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选人用人质量。为此,《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规定了两类报告事项:一类是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批复同意方可进行的5种事项,如机构变动或者主要领导成员已经明确即将离任时确因工作需要提拔、调整干部等;另一类是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的7种事项,如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被问责领导干部影响期满重新任用等。这个《办法》通过明确报告事项,完善审核程序,进一步将关口前移,把好选人用人关。报告办法还明确了各种特殊人事任用的必要程序,其中包括,越级提拔干部,市、县、乡党政正职在同一岗位任期不到3年进行调整的,应当按照要求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上一级组织部门加强了对下级党委(党组)选人用人的事前把关,防止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出现打“擦边球”、搞“暗箱操作”等不正之风。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有了“紧箍咒”,能规范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行为,对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以及遏制卖官受贿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既要坚持“三严格”又要突出“三性”,一是严格要求,突出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下级党组织在每次召开讨论决定干部会议的前两天,将拟调整干部的基本情况,拟任职务及职数配备情况,《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条件、程序、纪律的执行情况等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部门。同时明确,每次报告事前报告时,须由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进行审签,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存在迟报、谎报、瞒报等情况的,将取消相应批次、相应人员的任职决定,并视情节追究责任。每年年末,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任前报告的贯彻执行情况反馈给干部实绩考核办,作为工作实绩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二是严格审查,突出制度审核的规范性。在对下级党组织事前报告审查过程中,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重点审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执行情况,看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参加推荐人员范围是否符合要求,确定的考察人选得票数是否在前列,是否征求了同级纪检监察机关意见等;另一方面是重点审查干部职级、职数配备情况。受理任前报告时,要求基层党委对任用干部中涉及的职级、职数情况作出说明。审查时,对照市编办核定的机构规格和职数,对涉及的所有拟提职及交流干部逐一进行审核,核对有没有变相和擅自增加职数、超职数、自设职务名称配备干部,突破机构规格高配干部等问题,再一个方面是重点审核拟任干部资格条件情况,看是否存在工人身份任职、非公务员身份人员直接提任到行政机关任职等现象。四是重点审核提拔领导干部子女、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情况,看是否执行了任职回避制度、是否履行了规定程序、是否存在领导干部授意指使现象,看是否确为工作需要、拟提任人选是否为群众认可、是否具备任职资格条件等。通过严格的事前审查把关,对违反有关规定拟提任的干部要坚决作出 “不同意研究”批复,对不符合任职回避等规定的领导干部,要及时提出调整工作单位及职务的审查意见。三是严格监督,突出制度落实的有效性。为了保证事前审查提出的审查意见的有效落实,要配套出台三项制度:第一是实行事后报告制度,要求下级党组织在每次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后的一个月内,上报事后报告。重点报告事前报告审查意见的落实情况。通过事后报告,及时对事前报告审查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审查意见落到实处。第二是实行派员列席下级党组织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制度,对于在干部提拔使用上存在争议、拟提拔领导干部亲属或身边工作人员等特殊情况的,将选派干部监督机构人员参加讨论干部任免的会议,进行实地监督审查。第三是建立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巡回检查制度,每年要对下级党组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检查一次,并在领导班子换届等大批量调整干部时进行重点检查。同时,还可配套出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巡回检查评价细则》,通过将《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原则、程序、纪律遵守情况等分解细化,明确检查标准,进行分制细化,实现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量化评价。[详细] ■ 学习问答 为什么把建设学习型政党放在党建首位 答: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任务,其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被列在了首位。 要达到“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这个新要求、新标准,基本的途径就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为什么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放在党建任务之首呢?首先,这是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把党建设成学习型的政党,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国家不断发展进步。 其次,这是提升党的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了干部“四化”的方针,新形势对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标准,这就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4条: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党的领导干部要达到这个新要求、新标准,基本的途径就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再次,这是解决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的重要举措。《决定》列举了目前党内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主要问题,其中第一条就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应该说,其他一些问题的存在,无不与这一条有直接关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被放在了党的建设的首要地位加以强调。 学习型政党的建设需要引入学习型组织的现代管理理念,从组织、机制的角度加强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怎样建设学习型政党呢?《决定》从4个方面进行部署。 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我们坚持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而是具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特色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中国化就是要结合中国国情;时代化就是要体现时代特征;大众化就是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接近群众、引领群众。 二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学习和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针对当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问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四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政党的建设,需要引入学习型组织的现代管理理念,形成一整套保证和促进全党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不断学习的机制,在全党上下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从组织、机制的角度加强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历史学习、向世界学习 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党,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历史。今天,在进行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 首先,要向书本学习。向书本学习是要学习科学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行动。先进的理论从来都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科学理论对于党的行动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向实践学习。向实践学习一方面是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而不是空谈理论,坐而论道;另一方面是要从实践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十几亿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的认识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每前进一步,都有人民群众鲜活的实践提供经验,只有坚持向实践学习,才能进一步用实践的创新来推进理论的创新,并不断发现和提出解决我们面临的复杂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再次,要向历史学习。向历史学习主要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一个善于向历史学习,特别是能从自身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党才能不断地减少失误,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 最后,要向世界学习。向世界学习主要是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向世界学习不仅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也包括政治文明方面的经验。政党是一种世界现象,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也可以学习和借鉴世界政党的执政经验。 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推进学习活动吗 答: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年来反复强调的重要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思想,首次明确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首次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明确要求“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这一丰富和发展,对于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上世纪末以来,世界上一些社会组织为适应科技变化的日新月异、知识的迅猛发展以及愈演愈烈的外来挑战,纷纷启动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进程,却没有哪一个政党也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命题、课题、任务和要求。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 所谓学习型政党,简言之是指善于学习和创新的政治组织。不过,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内容和特征,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一要正确理解“学习”的含义。学习型政党的“学习”是一种全面学习观或科学学习观指导下的学习。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取知识或技能的意思”。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将学习仅仅理解为获取知识、增长本领。其实,学习还包括净化心灵、更新行为的意思。这也就是说,建设学习型政党,不仅要重视知识获取、本领增长,也要重视党性修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尤其是重视改变和去掉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的不良意识和行为,从而使得学习成为党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业务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 可见,科学学习观恰恰观照出了当前党员在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若干严重问题,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就此而言,建设学习型政党、加强全面学习,对于提升党员思想政治水平、转变党员和干部工作作风、加强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要系统把握“学习型政党”的含义。学习型政党中有三层意思:1、“类型”,如学习型团队、知识型职工等。这是最表层、最浅显的理解。2、“模式”、“模型”,即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完善党的组织结构和规范。认识到这一层次,可以说就已经超越了传统“学习”的认识,超越了仅仅把建设学习型政党归结为读书学习或理论学习的认识水平。3、“机制”,只有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有机发展的系统,才能推动学习型政党的长效运行和自我完善。 三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要建设的学习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它继承了工人阶级政党和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学习借鉴国际上学习型社会和组织理论的精华,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拥有善于学习和创新素质、能力、机制的政治组织。同时,它从一开始就强调,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是就学习而学习,还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的联动。 事实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性紧迫性,本身就来自于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性、挑战性。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任何国家、政党、组织或个人,如果变化、学习、创新的速度赶不上时代变化,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进一步讲,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问题,不仅是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以及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创新机制、长效机制,不仅是常规的理论学习活动或只与宣传思想部门有关的事情,而是已经成为需要党组织各个方面相互分工协作才能共同抓紧抓好的基础性战略任务。 具体来说,积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要抓好理论学习。“学习是前进的基础。”要把坚持、发展、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首要任务,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党员、干部要重点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此外,还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为文风改变、人文情操培养等打下基础。 二要重视实践创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仅是学习、研讨党的历史和理论,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将其应用到促进和引发党的建设实践的系列创新中去。其中,重点在于制度上要引导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学习研讨时,注重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同时,以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为龙头,尊重基层创造,允许实施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从实际需求出发,重视培育创新文化、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 如果您有问题,请点击这里提问,我们将在线为您解答。
■ 名词解释 领导班子专业结构 【领导班子专业结构】领导班子成员在专业知识上的构成情况。合理的专业结构,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按其所担负的职责,成为某一方面的内行,然后以最佳的配置形成领导集体的专业构成。不同地方和部门的领导班子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其专业结构也应有区别。一般来说,具有综合性的领导班子,其成员配备上通才应多于专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其成员中的专才要占较大比例。 领导班子知识结构 【领导班子知识结构】领导班子成员知识上的构成情况。合理的知识结构,因部门不同、层次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来说,领导班子成员中应该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及人文科学方面的人才;既有理论专家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越是高层次、重要部门,其知识结构应越完备。领导班子结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体,它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领导班子的要求而不断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