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城市轨道交通在很多城市高速发展。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有不少于200座城市正在积极开展各种轨道交通的规划和修建工作,规划的线路总长度达7000余公里。与此同时,轨道交通维护保障工作也变得越发重要。维保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事故灾害及其隐患的防范备案、以及对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目标客体的科学化管理。一旦轨道交通内发生渗漏、沉降等涉及安全运行的问题,需要立即确定区域并指明在这个区域的三维空间部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一项发明为轨道交通的精细化安全运营提供了可能。 轨交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轨道交通日益成为都市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客流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具有大运能、低能耗、高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然而,轨道交通因其结构复杂、客流密集、深入地下或凌空而架、空间布局很受限制的客观现实,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威胁。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的地铁火灾、爆炸、毒气等恐怖袭击和恶性事故的惨痛经历,都给地铁运营方以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在大客流的情况下,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意外事故,都可能导致局部乃至全局瘫痪,或有可能酿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 轨道交通具有公共开放特性、大流量高密度、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系统、严格按照时刻表运行、封闭的空间等特点,因此,轨道交通公共安全规划的防范内容,应包括安全分析、技术系统规划、区域防护体系、部位防护和安全规划策略运用,以及安全应急规划、预案和人力防范规划等。 对轨道交通日常治安事件的控制、突发事件的处置以及应对恐怖活动,已成为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安防系统则从技术方面提供了有效保障和有力支撑。它能够提供实时监测的手段,可以及时发现事件征兆、预警预测并进行事件分析等,为运营管理、应急管理、交通调度、安保指挥提供强大的管理手段; 为降低各类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案件的侦测率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全方位、立体的控制和综合管理,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及人性化的乘车环境。 3D扫描建立地下数据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这项研究成果由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周民立教授领衔开发,全称为“轨道交通沿线环境移动扫描3D数据与图像采集系统”。该系统能准确、快速采集隧道截面、湿渍等数据以判断沉降、渗漏等问题,有效保障轨交运营安全。 周民立介绍说,如果把事故发生和设备故障都统一看作为事件,那么维保任务将包括对事件发生之前的预防和维护以及对事件发生之后的抢救和修理,这些事件都具有客体、时间、地点和性质这4个基本属性。当事件一旦发生,需要立即确定区域、并指明在这个区域的三维空间部位。当对事件的处理涉及到跨专业联动,需要对目标客体位置有统一的认知和发布; 当维保任务在派发、执行和检查时,也需要准确联系到和清楚表达出事件位置。在城轨维保体系的“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将需要有一个可覆盖全部目标客体所在数字空间数据库,将目标客体按照统一的规范与三维空间位置属性相关联,充分利用空间信息资源这个媒介来强化对维保事件的管理能力。 主动监测将进一步消除隐患 周民立介绍,轨道交通的移动式3D激光扫描系统结构和数据处理方法,是将扫描仪设备设置成仅在与行进方向相垂直的二维截面上扫描的工作模式,并将设备安装在可在铁路轨道上移动的轻便车体上,扫描后就可以获得完整的3D 空间数据。这种移动式扫描方式大大提高了对长距离道路空间进行数据采集的效率,适合城轨隧道线路等地下建筑结构的空间数据采集。通过扫描隧道截面轮廓、对隧道截面形状的分析,检测到的截面形状可与原始设计形状比较,与其它技术相结合还可以测取隧道沉降状况; 通过隧道墙面湿渍分析,可检测墙面潮湿水迹的分布,从而确定湿渍病害的程度和分布地点与面积。目前,该项目已经申请“一种轨道建筑空间信息检测系统及方法”等发明专利6项。 周民立表示,未来,随着国内轨道交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产品技术的逐渐成熟,城市轨道交通不仅能满足公共交通需求,还将通过智能分析技术,对监控视频图像的实时分析,对动态场景中的目标进行定位、识别和跟踪,并分析和判断目标的行为,从而能在异常情况发生时及时做出反应,做到早期侦测和主动防范,有效避免或高效处理有威胁或突发性的事件。 原文链接: 东方教育时报: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02/12/content_2201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