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参观者体验的大型娱乐机器人、神舟十号返回舱实物、月面巡视探测机原理样机……上周举行的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可谓是新意抢眼、亮点多。在诸多展馆中,科技创新馆汇聚了全国40所高校的科研成果。记者走访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东华大学的展区,看看这些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如何走进社会消费和生产领域。 大学生创新项目亮相 易拉罐、牙膏管、灯泡、电池……只要垃圾进入环保型自动分类垃圾桶,桶内的“分离器”就开始工作,能让放错位置的各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动”起来,落入正确的垃圾箱内,方便环卫工人收集。 还记得去年那个初步成型的环保型自动分类垃圾桶吗?这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生科研成果出现在了工博会大学生创业区内。工博会一向以展示高科技成果和研发项目而著称,大学生的创新项目能参加展览凤毛麟角。 工程大机械学院学生赵振峰是该科研团队的负责人,他回忆起制作此垃圾箱的初衷,“上海倡导垃圾分类、设立试点小区已有数年,然而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仍较低,效果也不佳。”于是,他的思路就来了,“如果有一款能自动检测、识别、分类的全自动垃圾桶,那么,环卫部门就不必再为垃圾分类犯愁了。” 登上工博会舞台的环保型自动分类垃圾桶已经是第二代产品了。让这一产品从大学生创新项目成果到工博会的参展作品,赵振峰团队花了不少工夫。垃圾桶原理虽然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尤其是垃圾分类的可靠性是检验设备的重要标准。电机选择、电机静力矩与带动负载之间的关系、电机启动的力矩衰减……每一个机械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去攻克。 经过本次优化,使得检测和分离的准确率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调试维护更加方便;自动分类垃圾桶室外的美观程度也进一步改善,能更容易地融入公园、商场的氛围,同时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既实现了节约能源,又达到了能源的回收再利用(见上图)。 目前该产品已申请专利,已经在本市公园内开始试用。 实现纺织业清洁生产 实现纺织产业清洁生产的催化剂;可再生可循环的优质生态纺织材料;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及低成本回用技术;用微生物合成纤维生产的绿色环保服装……本届工博会以“制造:数字与绿色”为主题,东华大学的多项绿色创新技术涵盖了纺织全产业链,展示了绿色、智能、时尚的纺织产业新画卷。其中,毛志平教授团队设计、合成的金属配合物仿酶催化剂尤为引人注目。 传统纺织品印染前处理过程的多个环节需要在高温强碱条件下进行,是纺织产业链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业界都希望能够创新前处理工艺,在低温、低碱环境下实现纺织品的退浆、精练和漂白等加工,既降低处理温度减少能耗,又降低高碱性废水排放,减轻废水治理负担。 毛志平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正是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重点设计、合成金属配合物仿酶催化剂,并系统研究其合成工艺条件,实现了仿酶催化剂的批量生产。所合成的催化剂可将漂白温度从常规的100℃降低至60—80℃,显著降低了能耗。 东华大学化工学院秦新波告诉记者:“与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标准相比,该项目技术单位产品平均可节能35%、节水10%,工业碱用量减少90%。目前该技术在华纺股份等7家纺织龙头企业推广3年来,新增产值达3.9亿元。” 原文链接: 松江报:http://sjbs.songjiang.gov.cn/# 转载链接: 松江新闻网:http://news.songjiang.gov.cn/detailNews.shtml?id=6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