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公平和效率,等一等他们的脚步改变身份,也要转变价值观;打破陋习,先打通引导文明的“输血管”。直面城乡一体化这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社会公共事业改革更应兼顾公平和效率,等一等那些进城路上无所适从的脚步。 如何改良农民工在沪就医生态?各方专家和政府职能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 用科学理性的“声音”来引导———增加免费职业培训 帮助适应城市生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上海市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健明指出农民工看病的误区需要一个科学理性的“声音”来引导,打工族群体性健康和社保意识的匮乏,更亟待政府和社会组织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张健明教授表示,缓解目前困境除了制度建设之道,还应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市民教育,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引导正确的科学生活观和理性的社保价值观。 另外,张教授也在调查中发现,自认为年轻力壮的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容易对自身健康状况盲目乐观。而不少打工一族常年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无形中增加了患病的几率。“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市民教育,告诉他们什么不可以做,为什么要建立健康档案,到哪里去生孩子,黑诊所究竟有多黑,交城保对长远生活的好处等等。”张教授认为,通过市民教育,让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形成正确的健康理念和自我保健意识,也逐步提升对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的感知和认同。 链接地址: http://www.labour-daily.cn/Web/NewsDetail.aspx?IssuanceID=248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