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已过,学者们还在从不同视角“回味”清明,在会展、航空等专业课程中与大学生探究以清明节为代表的节日文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吴亚生表示,在全世界501个较高参与度的节日中,中国的只占17个,国人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节事资源。 这些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们纷纷结合自身专业开出与清明相关的专题课程。在航空运输学院空乘班,礼仪课老师卢意特意用双语为学生上了一堂清明习俗课。“扫墓、挂纸、烧包袱、拔河、吟诗、踏青、植树、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都是清明习俗,今后学生在空乘工作中碰上返乡过节的旅客,或者一些海外游客,如缺乏传统文化认知,可能礼数不周甚至闹出尴尬。”在从事会展设计专业的吴亚生看来,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节事活动与经济、政治、科技等各领域都有关系,也需要设计、规划和发展。他认为,在全世界数百个节日中,几乎没有一个民族在这样一个季节缅怀历史、感恩先祖,只有中华民族才有,这比端午等节日更有独特性,尤其值得中国人骄傲。但比起其它国度,清明这样的中华传统节事还未充分现代化和国际化。他举例说,美国占有大量节事文化资源,每个国家级节日都非常国际化,纽约时报广场的节事活动全世界都在关注,新年点灯仪式吸引各国成百上千个旅游团队,水晶球、倒计时成为国际文化符号。一些小地方的节事同样设计感很强,如举办奔牛节的南欧小镇,奔牛街只有800米长,但通过全球化的信息传播,每年都有百万游客慕名而来。 “清明节事要变得国际化,不能只是把自家家谱拿出来拜一拜,或仅限于吃一吃青团、做几个润饼,而应该运用国际化传播手段,把我们这种追根溯源、问祖寻宗的形式和精神传扬至世界。” 链接网址:http://big5.ce.cn/xwzx/shgj/gdxw/201204/06/t20120406_2321890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