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 | 经济·民生)向企业征集技术难题公开招标,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接标解题——由上海市政协科促会牵头发起的“难题招标”联盟计划,7年来为企业成功解决115个“疑难杂症”,推动产学研“无缝链接”。 为企业插上“翅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研发实力有限,常常陷入技术发展瓶颈。上海市政协科促会充分发挥人才荟萃、信息聚集优势,积极创新履职途径,为企业排忧解难。 上海六晶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曾遇到这样的困境:几年前,企业采用“热加工法”生产钨合金薄板,能耗高、工时长、污染严重,受到环保部门查处,生产基地从中心城区向外一迁再迁,濒临“淘汰出沪”的生存危机。 在联盟计划支持下,企业将“技术烦恼”一一罗列,向业内“高手”发出“英雄帖”求招。上海大学朱玉斌教授对钨钼生产新工艺潜心研究20多年,他接下了这一难题,带领科研团队与企业一起联合攻关,成功开发出无需热轧、碱洗、酸洗的新工艺,不仅使企业摘掉了高能耗高污染帽子,还贴上了节能环保“新标签”,企业脱胎换骨重获新生,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了五项专利,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相关部件的全球独家供应商。 在联盟计划公开招标难题中,有的不仅是国内至今未解的难题,还有一些是“世界性难题”。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电器厂出了一道难题:在生产“塑壳式断路器”采用人工标定过程中,测试电流在数千安培以上时,就会产生强大辐射,影响测试人员身体健康,并难以控制质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承接这一难题后,发挥优势,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践经验相结合,经过无数次试验攻关,成功开发智能化的“塑壳式断路器”测试设备,将产品的出厂合格率提高到98%,安全系数扩大5倍。 科研“实践新天地” 在为企业解决难题过程中,科研人员走出“课堂”“实验室”,到企业开辟一片“实践新天地”。 上海理工大学曾经为上海平安高压调节阀门公司成功解决了“锅炉给水泵最小流量控制阀”难题,使阀门产品达到平衡降压、有效减小汽蚀、降低噪音和振动及节能效果,这一阀门产品还被上海电气集团选中与30万和60万千瓦机组配套,出口伊朗、巴基斯坦、苏丹等国,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校企双方在团结合作破解难题过程中建立了深厚友谊,从单项合作拓展到共建“产学研试验基地”“高压调节阀门联合研究所”和“电站附机设备联合研究所”,上海平安高压调节阀门公司还主动提供研发基金,资助理工大学老师定期到企业开展工作,同时为理工大学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岗位和食宿。 通过联盟计划,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人民电器厂建立了联合导师与多元交流机制,校企双方签订产学研战略联盟协议,企业设立“上联”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同时双方互派工程技术人员和青年教师交流学习、切磋技艺。 创新倍增效应 上海久隆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中遇到很多难题,多年来,通过联盟计划牵线搭桥,与上海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合作模式从最初的“委托式交钥匙工程”发展到建立长效联合研发机制,企业自筹资金建立“中试基地”,与合作各方建立“同一个队伍、同一个机制、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任务”的合作模式。 “通过产学研合作,我们深感企业可以实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互补,科研人员可以将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大家合作共赢,共同推动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久隆电力公司总经理王康说。 目前,打破行业、行政区划和所有制界限的“难题招标”联盟计划,在上海呈现“滚雪球效应”,企业和应(接)标单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论是难题招标数量、应(接)标书数量、对接成功的项目数量、资助项目数量,还是涵盖区县数量都在逐年增加。“联盟计划”的资助项目还被上海17所高校列为“纵向项目”,一些区县科技部门主动在信息、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 上海市科促会会长王荣华说:“联盟计划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走出一条市场导向、产品导向、用户导向的合作路径,推动了产、学、研三方实现功能与资源上的协调与集成,实现1+1+1>3的创新倍增效应。” 原文链接:http://202.84.17.54/content/20111115/Articel06001BB.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