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科技让城市更美妙。在上海世博会上,有1100项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其中多项科技成果的应用中,上海高校科研人员功不可没,他们甘于奉献,努力拼搏,将一个个神奇的“科学智慧”应用到了盛会上,确保了世博会的顺利进行。 融合科技元素 度身设计世博服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礼宾接待、保安等服装均出自上海高校科研人员之手。他们将科技元素完美地融合于在每一件世博服装上。 东华大学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积极参与世博会志愿者服装的设计。在夏季T恤上,科研人员选用的是具有环保快干、吸湿排汗、挺刮抗皱、抗紫外线功能的功能性面料;在马夹上,采用的是多功能的多立体袋设计,方便志愿者放置物品,马夹上的拉链均采用反光材质,以保障志愿者的夜间安全,马夹的内层为网眼材质,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夹克和裤子均采用可脱卸式的设计,可加长可变短,这样将节约制衣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为了展现中华服饰文化元素和海派文化元素,上海市市花——白玉兰造型被东华大学科研人员们巧妙地安置在女裙造型和服装的领口、袖口,甚至盘扣花型、衬衫底纹上,与美丽的世博园风光呼应,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世博安保人员的服装设计是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承担的,可别小瞧这一件件看似普通的深蓝色的服装和一顶顶看似简单的贝雷帽,它们可是响当当的高科技产品。这些服装和帽子的面料不但具有吸湿、抗菌等功能,还有防雨排气的作用,面料上的细小气孔孔径都是经过精细计算的,水汽能顺畅地排出,但水滴可被有效地阻挡在外面。科研人员告诉记者,穿着这样一款安保服,即使大热天在世博园内站上一个小时,也不会中暑。 服务建筑施工 让梦想照进现实 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大大小小有几百个,它们形式各异,各具特色。其中不少建筑项目的顺利完工与上海高校科研人员的科技攻关密切相关。 在喧嚣的世博工地上,300多个单体建筑在同时施工,如何才能让这些施工有序进行,杂而不乱,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道难关,同济大学乐云教授就是这道难题的破解者。作为世博园区建设的大管家,他提出的“项目视角、组织视角、进度视角”的三维视角管理模式,确保了世博会整体施工的有序进行。 与爱知世博会选择市郊进行世博园建设不同,上海世博会的展览园区选择了老城厢地区,而这意味着将要拆掉大量的原有建筑,与此同时带来的将是数量惊人的建筑垃圾,这无疑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把拆下来的建筑废弃物留在世博园区,让建筑废弃物在园区的道路铺设、造林造景等施工建设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为施工建设节约一大笔诸如黄沙、水泥等建筑原材料的购买和运输费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品晶教授的一个思路,不仅使得所有建筑垃圾都成了宝,还大大节约了世博园区建设的费用。 中国馆等四大超大型场馆如何预防火灾确保安全是个重大难题。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多高层钢结构及钢结构抗火研究室李国强课题组根据钢结构大量采用的世博园区建设特点,建议工程队采取防火喷涂的施工方法以增强耐火性能。为了使得世博园区建筑有更好的抗震性能,该课题组还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JI型屈曲约束支撑技术,这一技术不但很好地解决了建筑在地震等非常状态下的能量耗散问题,还有效降低了建筑用钢量。 展示视频技术 开启视觉盛宴 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就是展现了前沿的视频技术,而上海高校的科技人员们为前来观赏世博会的游人们奉献的是一场场光影的盛宴,审美的盛会! 漫步在世博会的中国馆中,您一定对“低碳行动”和“东方足迹”两个区域内中的 “水塘”和“森林”的美景印象深刻,在那里,荷叶摇曳,鱼儿追逐,森林、湿地、动物等逼真的影像画面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而这些美妙和丰富的视觉享受得益于上海大学通信学院3D视频系统课题组掌握的“自由立体显示技术”,又称裸眼3D技术,观众不带特制眼镜就能欣赏到良好的立体影像。而从接到项目到完成项目,他们仅仅用了3个月。 走进世博会博物馆的吉祥世博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硕大屏幕,这个大屏幕会在6分半钟内,依次会播放水晶宫、埃菲尔铁塔、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世博历史上15幢标志性建筑及历史活动镜头,更为神奇的是大屏幕上每介绍到一处建筑,厅内相应的建筑模型就会发出绚烂的光芒,与大屏幕的景色相呼应。而这整个大厅里的环幕、飘幕、顶幕三位一体的组合投影技术是由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的交互式图形学实验室姜忠鼎副教授的研发成果。除了世博会博物馆外,西藏馆的门厅的地面互动投影系统也是由他们所设计,当参观者走进门厅,人们经过的地面就会显示出格桑花开开放,而“雪地”上会出现脚印和池鱼游弋的动画。 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