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 共商发展大计 探讨深层合作 校领导新春密集走访产学合作单位 新春伊始,校党委书记滕建勇、校长丁晓东率相关部门负责人,相继走访了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上海科学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和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商发展大计,探讨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的方向。校领导一行得到各单位的热烈欢迎。 上航总经理冯昕由衷赞扬了我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表示我校毕业生的高素养为上航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希望在新一轮产学研合作协议下,加强民航飞行驾驶、空中乘务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上科院院长、党组书记钮晓鸣谈到,上科院始终致力于将企业需求与高校研发无缝对接与有效转化,形成了与企业、高校合作的创新机制与发展模式,在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激光3D打印技术以材料研发、生物医药领域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希望与工程大也在这些领域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协同。 申通集团领导班子对我校十年来为上海地铁人才培养所做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对我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在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希望双方能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岗位技能培训、师资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分应对新形势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带来的挑战。 自仪院领导指出自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已经进行了多次对接,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今后双方要继续坚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科研研发和共建联合实验室乃至研发基地三个合作的主要方向,将合作不断推向深入。 纺织集团总裁朱勇表示在新一轮的产学研合作协议下,将继续加强与工程大在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研究生前沿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学术论坛推广、课题攻关与学术合作交流、服装品牌建设与设计师培养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不断拓宽专业合作的领域,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校领导在走访中,着重强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一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始终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这些年来的发展得益于企业对学校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坚持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学校将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化、精细化,缩小“学”与“用”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强知识服务平台的打造,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努力做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工程师技能要求的培养与教学质量相结合、技术改造革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即企业与学校、车间与课堂、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三结合,希望在课题研究、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等方面能一如既往地得到大力支持,共同努力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共同走协同创新的道路,为社会提供智力与技术的支持。 (周慧艳 冯洁 戴彬) 光明日报援引我校案例报道 上海高校知识创新成果 2月19日,《光明日报》以“‘知识创新’缘何成为上海高校热词”为题,引用了我校通过公开竞标,“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开启了由高校作为独立第三方主持轨道交通新线试运营评估之先河的案例。由此,上海高校的知识创新,不仅出色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而且使“知识创新”成为2月18日举行的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的热词。 《光明日报》在原文中写到:通过公开竞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开启了由高校作为独立第三方主持轨道交通新线试运营评估之先河。2013年5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取得了“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试运营基本条件认定”项目,开启了由高校作为独立第三方主持轨道交通新线试运营评估工作之先河。实现这一突破,与上海市教委推动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密切相关。2011年10月,上海市教委推出“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其中,支持高校培育和建设知识服务平台成为一项创新举措。知识服务平台,是改革原有科研管理体制、激活教育发展能量的一个探索。 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兼薪或自主创业,各高校可保留3%编制专门用于支持教师流动。这一柔性人才流动机制,让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成为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高地。 此前,解放日报、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对我校“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进行了联合采访,相关媒体也做了详尽的报道。(陈文琼) 学校开展新学期开学教学检查 开学第一课井然有序 2月17日是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上午8时,全体校领导、中层干部、各院(中心/部)办公室主任等,兵分八路,联合开展了新学期开学教学检查。 检查人员对教学楼、艺术楼、现代工业训练中心、体育馆等处每间教室的上课情况作了详细地巡视。检查总体状况良好,开学教学秩序稳定,各项教学准备工作充分,绝大部分师生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学期的教学,呈现良好风貌。 今年我校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群众路线活动中形成的各项长效机制,牢牢抓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市教委提出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全校师生振奋精神,从上好每一节课做起,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第一要务,为新学期营造一个良好开端。(顾嘉) 大字 新闻 日前,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2013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上传来消息,我校分基金会由于2013年工作表现突出,荣获年度综合指数排名第一名。同济大学分基金会为第二名,复旦大学分基金会、上海大学分基金会等五家获优秀奖。 2013年我校分基金会积极组织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全年共接收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项目申请95个,其中债权81个,股权12个。经过严格评审,总资助项目34个,总资助金额达739万元,并蝉联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工作第一名。 高职学院率先引入“双元制”职教模式 携手宝钢联合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人才 1月16日,宝钢股份有限公司与我校的联合办学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双方企校联合办学协议签约仪式在我校举行,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诸骏生与校长丁晓东作为双方代表共同签署《宝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企校联合办学协议》,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波与校党委书记滕建勇共同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联合办学基地揭牌。 会上,宝钢集团人才发展院院长秦长灯介绍了双方合作的背景及需求,高职学院院长刘启中介绍了双方合作的方式及发展方向。宝钢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的一面大旗,此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姻,标志着学校依托强势企业,在国内率先引入真正意义上的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篇章。 根据协议,高职学院将联合宝钢举办机电技术及应用类三年制“宝钢机电一体化班”。并结合专业特点双方共同制定《宝钢-工程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合作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本着“双主体、双基地、双师资”的联合办学宗旨,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结合、联合培养”的合作原则。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构筑职业素养、职业发展、职业技术、职业能力四个阶梯式课程群结构。共担课程、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具备冶金装备运行维护与操作技能的,认同宝钢企业文化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快助推宝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本次联合办学,是高职学院和宝钢集团在国内率先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双元制”职教模式,除了传统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中的“双地点”、“双身份”、“双师资”、“双教材”等条件外,校企双方将与“宝钢机电一体化班”的学生签订预就业协议,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学制结束,宝钢对成绩合格,取得毕业证书和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整体成绩评定处于前90%以上的学生予以正式录用,并签订劳动合同,直接进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此外,高职学院的“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也使得本次校企联合办学有了得天独厚的基地优势。 本次联合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对接行业从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是彰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模式的又一举措,它将促进校企融合双赢的新发展,持续推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的转型升级。 (吴薇薇) 情系寒门学子 温暖送到心中 校领导走访慰问困难学生家庭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寒门学子如何过新年,寒假是否顺利……校领导心里牵挂着他们。近日,全体校领导分头联系、走访困难学生家庭,将温暖送到家。 1月20日下午,校党委书记滕建勇在党办主任王陈、学生处处长徐阳、材料工程院党委副书记段海霞等人的陪同下前往闸北区,走访慰问了材料工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给他们送去了慰问品和学校的关怀与问候。在材料工程学院2011级小刘同学家里,滕书记与学生及家长亲切交流。滕书记勉励学生积极面对暂时的困难,自强不息,锤炼意志,刻苦学习,用勤劳和智慧改变命运,争做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受访学生家长深受感动,真诚感谢学校再一次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了他们家中,表示一定克服困难,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教育孩子认真学习,成人成才,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同日,校长丁晓东在校办主任叶峰、学生处处长徐阳及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刘牧众、党总支副书记徐建华等人陪同下,前往长宁区茅台路,走访慰问了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生范佳珍同学家,并向范佳珍同学送上了慰问品和学校的关怀与问候。丁校长勉励范佳珍同学要继续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困境中奋发图强,再接再厉,并希望通过她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特别是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后,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地铁人”。同时,丁校长还殷切期望范佳珍要学会感恩,要感恩学校、感恩社会,要通过自己现在的不断努力,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校党委副书记田信灿、裴小倩,副校长孙培雷、程维明、史健勇、鲁嘉华也相继走访慰问困难学生,给同学们带去了学校的温暖和问候。 (本报综合报道) 第2版 万马争飞跃 百花展笑颜 校领导与留校学生“小年夜”共度新春佳节 金蛇辞岁,骏马迎春。1月29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九,俗称“小年夜”。为传播温暖传递关怀,市教委领导、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为留校学生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让留校学生不回家也能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16:30,学校第四餐厅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2013年寒假留校学生新春晚宴”在这里举行,市教委副巡视员杨国顺、校党委书记滕建勇、副校长孙培雷、程维明以及党办、校办、研究生处、学生处、保卫处和后勤实业发展中心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等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学生处处长徐阳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由市教委副巡视员杨国顺致辞,杨老师首先代表市教委对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学生们能够在工程大共度马年新春表示最真切的问候,希望每位同学马到成功,学业好;龙马精神,事业旺;万马奔腾,志向远;一马当先,敢担当。他强调同学们选择了工程大,是有信心有志向有能力的一种表现,要求同学们要以工程大为荣,以工程大为傲,并希望同学们要常回家看看,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把感恩之心永留心中,祝同学们马年大吉,身体健康,事业有成。随后,副校长孙培雷向留校学生致以新春的问候,他强调本次年夜饭是历史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希望同学们在校期间要注意安全,注意保暖,并利用寒假多看看上海,了解上海的风土人情和海派文化,祝福同学们能够过一个有意义的、美满的春节。最后,市教委副巡视员杨国顺、校党委书记滕建勇、副校长孙培雷、程维明一起向留校学生送上了节日的红包、干果礼盒、糕点和电话卡,并叮嘱同学们寒假期间要注意营养,记得给家人报平安。 来自不同学院的四十余名留校学子与校领导们共话家常,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活动在同学们自告奋勇的表演中推向了高潮,首先,来自材料工程学院的金银强同学用吉他为大家弹唱了一曲《星晴》后,大家余兴未尽,请他再来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找自己》,此时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紧接着,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师生代表演唱了一首温馨的《城里的月光》,使得在场的留校学生们纷纷真情流露,“虽然过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但学校给我们的关怀无微不至”,来自新疆少数民族的同学们带来的《新疆舞蹈》,让在场的师生们感受到了异域风情,少数民族同学们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学校体验传统意义上的新年,有一种很温馨,很快乐的感觉”,来自社会科学学院的蒙古族同学阿腾琪米克带来了一首蒙古族民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她说“虽然怀念家乡,但是与老师、同学在一起过年,就像在家过年一样,不觉得孤单寂寞”,研究生代表刘俞龙同学用起源于意大利的乐器陶笛,给大家献上了一首《故乡的原风景》,呈现了一幅故乡景色的画面,悠扬的笛声中,仿佛回到了故乡,活动在师生们相互祝福声中接近尾声。 为了能让过年不回家的同学们过好马年春节,学校相关部门早就做好了各项充分准备,宿舍、食堂等部门派专人坚守岗位,真正让同学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的温馨。 (姜剑) 工程大“小甜橙”助力春运 2014年上海春运已进入高峰时期,在火热的铁路春运现场,活跃着我校150名志愿者的身影。自1月16日春运启动起,经过广泛招募、细心选拔,校团委精心组织了一支150人规模的春运“小甜橙”志愿者服务队,由80名松江校区学生和70名高职学院学生组成。面对上海站和虹桥站每天10余万人次的客流量,身处繁忙岗位的志愿者们从8点到18点,本着“程心橙意”的服务理念,毫无怨言。有许多家住外地的同学放弃提早回家,主动报名参与春运。 “小甜橙”杨波、翁伟康快速反应助男子脱险 1月16日,春运第一天,“小甜橙”杨波、翁伟康下午刚轮班上岗。铁路发出紧急通知:“一名刚下车的旅客突发急性肠梗阻,急需送医,救护车已经出发赶往车站。”听闻,杨波和同伴翁伟康意识到,时间刻不容缓,分秒必争,急性肠梗阻如果救治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病人还在20号站台上,而志愿者必须通过检票口才能赶到20号站台。小甜橙们以他们志愿服务的经验,以及娴熟的技巧,向问讯处借上轮椅,便跟着铁路方面负责人赶到突发急性肠梗阻的旅客处。正值春运,检票口出人特别多,小甜橙们费了好大劲,冲到闸门口,他们以最快速度赶到了站台,及时帮助男子脱险。这位旅客的母亲激动地握着小甜橙的手说“谢谢,谢谢,多亏了你们这些志愿者。” “小甜橙”、购票小助手付喜龙助旅客回家 “看到他们迫切回家的神情,就觉得这些天来的辛苦是值得的”。付喜龙同学家住甘肃,参与多项志愿服务的他今年又一次放弃早早回家,对他来说,和志愿者们奋战在春运一线是一种骄傲和自豪。每年夏天,付喜龙便会和他的小伙伴们加入到关爱西部留守儿童的队伍中去,他们去过云南、青海、甘肃,举办夏令营、兴趣班,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有一个难忘的假期,留守儿童那一双双份渴望亲人回家的眼神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所以,春运志愿者就特别有意义,帮助那些农民工买到票、快速搭上回乡的列车,觉得也是在为那些西部的孩子们实现梦想”。今年他主动报名当上“票务小助手”,在售票处不厌其烦地为旅客指导购票事宜。 “小甜橙”李英姿用相机记录成长瞬间 这两天,一个叫李英姿的女生举着大大的相机记录下“小甜橙”们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服务瞬间,也拍下一张张旅客阖家欢笑的笑脸。小李说,无论是志愿者还是返乡旅客,都纪录了这个时代春运的表情,也承载着志愿者们成长的瞬间,她想把这些照片制作成画册,作为自己参与春运服务的纪念。 领导慰问鼓舞甜橙士气 1月22日,孙培雷副校长亲切看望“小甜橙们”,现场感受了志愿者有序指导旅客购票的过程并倾听志愿者的工作心得。孙培雷副校长对志愿者们放弃休假时间,投身服务社会民生表示赞赏,希望“小甜橙”志愿品牌项目能继续升华,成为工程大公益人才培育的重要平台,并对如何对接专业优势,做好专业相关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小甜橙们也自信满满,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坚守岗位,为春运工作献一份力量。 今年是小甜橙上岗的第六个年头,学校团委不断强化对“小甜橙”志愿服务品牌和由其延伸的工程大志愿服务优秀文化的培育和引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事迹学生典型,荣获多项全国、市级奖项,并受到社会媒体的积极报道,成为展现我校学生青春正能量的典范。(陈文琼) 元宵节里送汤圆 情暖校园学子心 2月14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更是家人团圆的日子,为了让在外求学的同学感受温暖,学校在第一餐厅和第四餐厅举办了“元宵节里送汤圆,情暖校园学子心”为主题的元宵节活动,500位到食堂就餐的同学免费领到了一份香甜美味的汤圆。 活动现场,同学们吃着香甜美味的汤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纷纷表示学校为他们带来了阵阵的暖意和浓浓的关怀,来自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大三学生岑俊杰说:“为了准备考研,初九就从家乡返校了,原本没能在家过上十五,父母和我都挺遗憾的。没想到今年元宵节能在学校吃到甜甜糯糯的汤圆!这是我第一次和同学一起过元宵节!”他还表示,“学校一直挺关心学生的,每逢端午、中秋和春节都有很多活动,在学校也能感受过节气氛,让我们特别有家的感觉。” 开学的爱心大礼包、冬季送温暖、端午包粽子、中秋送月饼……为了让同学们在校如在家,我校教职员工坚持为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夏送清凉,冬送温暖。与此同时,学校也希望同学们能再得到关心爱护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姜剑) 材料工程学院假期 “剥洋葱”式解析学科建设 2月9日,新春伊始,窗外瑞雪纷飞,而在行政楼的1612会议室内,材料工程学院正在组织学院副院长、系主任等十余名学术骨干成员召开新学期学科建设研讨会,就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着热烈的研讨。 于治水院长形象地以“剥洋葱”的方式分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各个二级学科及其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然后站在国家层面的高度,以行业现实需求及其发展动态与布局的角度,分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与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发展产业的契合关系,以焊接为例,深入分析了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船舶、核能和半导体等行业的技术发展脉络,由此引出了学科的未来发展中需要突破的理论脉络,再依照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把学院的现状与全国高校同类标杆学科进行比较,提出了我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面向行业关键技术和高水平基础研究方面需要突破的新研究、新领域、新技术、新理论。与会的学科团队成员就各自的研究方向围绕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路线图等展开了深入研讨,在“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理念方面达成共识,努力抓住高峰学科建设的契机,做好学科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路线图,力争使我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科技创新和知识服务的整体水平方面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获得突破性发展。 科研处陈思浩处长、王大中、刘志欣副处长以及基础教学学院张朝民副院长应邀出席了研讨会。 利用假期的有效时间,全面审视、定位发展方向,材料工程学院以实际行动践行学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推动“三协同模式”的升级,全方位拓展“一年三学期五学段”的内涵,使假期成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充电”时段。(李崇桂)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中国元素 创意设计大赛我校留学生获二等奖 由上海市教委主办的首届“寻找中国印象——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中国元素创意设计大赛”,近日落下帷幕,我校留学生的3件作品在全市22所高校参加的249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二等奖。 留学生冈野知子和西村里美都采用了篆刻的形式,前者篆刻了李煜的词《虞美人》,后者篆刻了中国京剧脸谱,两件作品刻工精湛美观,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另一位获奖留学生中村纯子则以一组十二生肖书法文化衫,将创意书法和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结合,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中心此次共组织了10余件作品参加角逐。中心老师对参赛作品的题材和形式严格把关,精心指导。除获奖的篆刻作品外,还有水墨画、中国结、摄影作品等,多维展示了我校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精彩纷呈。 积极传授和推广汉语言文字之余,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构架国际交流的汉语桥,每学期都开设中国结、中国书法、太极拳等文化选修课,以文化为传导,以兴趣为动力,将语言教学和文化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大赛获得若干奖项,也是中心数年来,坚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与传播中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的成果。(张宇清) 海外名师走进化工学院课堂 2月18日上午,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研究生们像往常一样准备学习《固体化学导论》的课程。就在上课铃声响起前,和任课教师吴远东一起走进课堂的还有一位精神抖擞的外国老先生。这位风度翩翩的老先生就是我校通过教委“海外名师项目”特邀的德籍教授Wolfgang Bensch,他将为研究生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课。 Wolfgang Bensch教授来自于德国基尔大学,担任该校的终身教授、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同时WolfgangBensch教授还兼任德国化学会固体化学和材料研究分会主席、德国研究协会重点项目“晶态非平衡相”首席科学家、国际晶体学协会结构化学委员会等学术职务、德国研究协会(相当于中国的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等学术职务。 此次,Wolfgang Bensch教授受邀来我校,将开展包括研究生授课、本科生授课、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多项工作。作为德国无机化学领域的顶尖的科学家,WolfgangBensch教授的来访指导,将有利于提高我校相关学科与科研工作的水平。 (郑晓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