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冲击防护是冲击动力学领域内衍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备受关注。低速冲击发生的概率和其在人体防护范畴所造成的危害不亚于高速冲击,然而针对低速冲击的机理探索研究、测试设备研制以及行业标准的制订目前仍是行业空白。 为提供一个“低速冲击”的科学诠释,研制检测人体防护材料的耐低速冲击性能的相关设备,并以此为手段探索低速冲击防护的机理,经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林兰天教授领衔的团队3年多的科技攻关,成功研制出“国产第一代低速冲击测试仪”,填补了国内在低速冲击测试领域的空白,掀开了国内针对低速冲击测试研究的新篇章。 由林兰天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型低速冲击测试仪(Low speed impact testing machine),有别于现有的冲击试验仪,不仅可检测在低速、小质量物体冲击下被冲击材料自身破坏的情况,并籍此研究失效的机理及防范措施;更重要的是可检测被冲击材料吸收及传递冲击能量的相关性能指标,可测定被保护对象在防护材料隔断条件下所受到的实际冲击力峰值和峰值持续时间,据此有效评估防护材料对冲击的实际防护能力。 工程大的低速冲击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多传感器综合全面表征的测试方法,结合光学、电学、机械动力学以及机电一体化控制等技术,模拟25m/s以下可控速度下的动力打击,从人体防护的角度出发,表征低速冲击下试样自身破坏或隐性破坏的情况,获取冲击总能量、冲击力、试样最大压缩量、试样破坏等信息参数;并检测被冲击试样吸收及传递冲击能量的相关指标,如:剩余冲击力(传递到试样背面)、剩余冲击力峰值维持时间、冲击弹头反弹速度、反弹能量等。从而,全面还原冲击能量从冲击头到被冲击对象的传递过程。 新型低速冲击测试仪可用于研究交通事故、高空坠物、运动赛跑、坠落等形成的冲击,子弹被防弹材料阻挡后的剩余冲击,研究冲击隔冲系统各项特征的配比与隔冲性能的关系,探讨相关防护材料的作用效果与机理。新型低速冲击测试仪的成功研发,对于针对低速冲击的防护装备或用品研发以及相应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的准确检测具有重要的学术指导意义和产业应用价值。新型低速冲击测试仪,已受到国内外多个研究单位的关注。 |